
- 收藏
- 加入书签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上的应用
摘要:人工智能与教育相融合,将助力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更好地创新。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可以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发展提供助力,使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朝着数字化、个性化、精准化方向发展,赋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新的活力。
关键词:人工智能 传统文化 创新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将成为破解传统文化继承难题的突破,能够让传统文化立体化展现在我们面前,学生借助网络视频便可学习传统文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不仅能够做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更能够利用相关技术反复学习,让更多学生便于接触传统文化,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继承。我们也可以将其应用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中。
一、人工智能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背景溯源。
为了更好地让青年一代继承传统文化,国家文化部将传统拍摄成为视频,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视频进行加工处理,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影像,发布至网络平台,为关注和推崇传统文化的青少年提供学习和熏陶机会。合理分配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时间,有效破解传统文化继承困境,让青少年群体以更适合的方式继承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发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景区承载着大量传统文化,成为传统文化发展的“根据地”。人工智能让参与者从多方面获得感知,拥有超越现实的虚拟体验,促进传统文化数字化发展。以北京圆明园景区为例,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带游客体验未被损毁的圆明园景区,领略完整圆明园景区魅力,实现不同游客之间的互动交流,以互动交流促进传统文化更好地发展。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面对同样的文化,产生不同的理解,带动传统文化发展步入数字化时代。
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鼓励二次创作,提升传统文化创新个性化。一直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印象拘泥于古文、诗歌、曲艺、民俗等方面,但事实上,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凡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思想文化、精神观念,都可称之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传统文化需要注入新鲜血液,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恰恰为传统文化提供机遇。利用人工智能自动识别文字、图像、声音数据,更能吸收与容纳多元文化,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相融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能持续丰富传统文化素材,为当代青年二次创作提供素材,助力传统文化多元化发展,赋予传统文化更多个性化元素。
二、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上的应用
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推广,确保传统文化弘扬精准化,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与创新固然重要,但想要传统文化家喻户晓,产生更大的影响,弘扬传统文化更为重要。通过大数据技术广泛收集相关数据,精准分析公众文化需求,实现传统文化精准推广,实现传统文化推广高质高效。大数据技术是收集数据信息、分析受众需求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根据受众的生活习惯,判断受众的价值观念和文化需求,从而匹配相应的传统文化,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要注意这一原则。
1、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2012年开始“大数据”一词越来越多地被大众熟悉,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在网络数据爆炸式增长的环境之下,大数据不仅越来越多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更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注意二者之间的融合。
2、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可以助力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学生意识培养。
通过大数据的自身特征,通过广泛收集文献资料、社会调研等方法,结合此背景下人们对文化传播的接受方式变化,进一步分析大数据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创新举措,并在此基础上对在大数据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学生意识培养进行深入分析。现在学生越来越依赖新媒体,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会依据青少年的不同兴趣和喜好投放不同信息,这种方式也给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获取途径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教师运用大数据思维让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更通俗和更多样。从受众的视角出发,深入浅出、简洁明了的传递给学生,尽可能用学生看得懂、能理解的语言和形式进行表述,呼唤起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认知热情。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不乏深奥难懂之处,但这些往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必须要拓宽思路、主动创新,让其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碰撞出火花,探索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人工智能在传承创新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人民论坛》 作者舒坤尧
[2]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在数字营销中的应用研究 《营销界》作者王佳
[3]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初探 《中国教育学刊 》 作者任翔
课题名称:《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上的应用》课题编号:SJGZZ2019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