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以项目化学习促进整本书阅读的真实发生

——以《童年》为例

林芬芳
  
教研·学习导刊
2022年9期
厦门市翔安区金山小学 361100

摘要:2022年版课标中,整本书阅读被设定为独立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显然,新课标承续了读整本书的理念、方法,还被提到更为重要的位置,强调多形式、多方法阅读整本书,积累阅读经验,还要将整本书阅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提高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以《童年》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从问题驱动,设置核心任务、活动实施以及展示项目化成果,阅读成果多元评价三个层面,探讨如何以项目化学习促进整本书阅读的真实发生。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项目化学习;《童年》

近年来,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掀起语文教学界的热潮,从统编版教材中新增“快乐读书吧”栏目,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此外,每册教材中有指定两部名著阅读书目让学生阅读,加大了名著导读的力度。可见,整本书阅读是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但整本书阅读存在假阅读,不能提升阅读兴趣和能力;浅阅读,不能迁移运用和思维提升等弊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1]它强调关联生活,用真实的、有驱动力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深度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为整本书阅读存在的问题指明了方向。

具体到实践中,笔者认为通过项目化学习推进整本书阅读是一种较理想的策略。在《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一书中,她提出项目化学习设计需要关注六个维度:核心知识、驱动性问题、高阶认知、学习实践、公开成果、学习评价。[1]阅读时书中所描绘的生活就是真实的情境,设置驱动性问题,设计阅读活动,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有创意、个性化表达,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样的阅读目标和项目化学习的核心要素是相吻合的。下面以《童年》为例,具体探讨如何将其运用到整本书阅读指导中。

一、问题驱动,设置核心任务

驱动性问题的设计是项目化学习的核心要素,它将核心知识用问题的方式表现出来,驱动学生主动投入思考。[3]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期待、阅读体验、阅读方法是真实有效的,通过探究、体验、思考再加工获得对知识的提炼、迁移、转换,提升能力,生成素养,推动整本书阅读发展,实现从浅层阅读走向深度阅读。

(一)关联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崔允漷教授认为,项目化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将当下的读书与做事(项目)、做人(素养)建立关联,将学校学习与未来个人生活、校外社会实践建立关联”。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以“笑与泪,经历与成长”为主题,推荐《童年》等与儿童成长相关的中外经典小说。关注单元导读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快乐读书吧”中推荐阅读成长小说《童年》,由此可见 “小说的三要素”是重点也是难点。小说中的主角阿廖沙的童年是悲惨的,还是幸运的?阿廖沙的成长中谁的影响最大?外公到底疼不疼爱他?这些都是值得辩论和思考的问题,进而提炼出驱动问题,“阿廖沙的童年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挖掘教材价值,贴近学生生活,接近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跳跳够果子的阅读动力被驱动。

以项目化学习为载体,把阅读的重点难点转化成实际问题解决的情境,“双核驱动”将驱动性问题和自身关联,走进人物,关联生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语文知识内化为语文素养。

(二)锁定要素,提炼项目任务

聚焦语文要素,关照单元整体,在“交流平台”中提出阅读小说的指导性路径:“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借环境描写来突显人物形象。”教师要锁定小说的特点,紧扣语文要素,把语文要素转化成学生的“学路”,教师以“成长小说”为落脚点,把语文要素融合在项目化学习中,确定《童年》整本书阅读的核心任务为:“悲惨的童年!?”

二、活动实施,激发项目主体

夏雪梅指出,有效的问题解决过程和成果离不开学生对核心知识和能力的习得。项目活动实施的过程就是学生知识与能力建构的过程,以实际问题驱动学生对核心知识进行探究、统整和表达。

对于《童年》整本书阅读,笔者紧扣语文要素,围绕核心任务“悲惨的童年!?”创设以下学习活动:

(一)理清人物关系,感受“苦难”

1.角色转盘,初识人物

为了帮助学生巧识书中人物,初建人物图谱,感受人物形象,教师搭建支架,借助“角色转盘”活动卡,梳理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对重点人物初步认识,留疑激趣,阿廖沙的童年是幸还是不幸?让学生在阅读中及时梳理、记录。

2.人物打榜,思辨人物

在完成对 “角色转盘”的梳理后,学生对故事中的角色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进而设计“人物打榜”活动。在阿廖沙的成长历程中,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有帮助者、引导者也有阻碍者,他们让阿廖沙品味太多悲喜交加的情,体验生活中酸甜苦辣的事,阿廖沙将生活中的苦难和各式各样的经历都看做是蜜。你认为在阿廖沙的成长中,哪些人对他的影响比较大,放大镜,寻找“蜜”,请你为书中的人物打榜,列出书中人物对阿廖沙的影响排行榜,并简要说明理由。

《童年》中人物众多,别出心裁地设计“角色转盘”和“人物打榜”的学习活动,形象直观的认识人物外,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思辨阿廖沙身边的人对他成长的影响,直击核心任务——“悲惨的童年!?”从人物的影响力角度,找到阿廖沙的童年是幸还是不幸的证据。

(二)梳理故事情节,体会“成长”

小说往往借助情节的推动、发展来表现人物形象,结合语文要素,在项目化学习实施中,我们可以设计不同层次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梳理情节,推动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感受人物形象。

1.走进阿廖沙,梳理“成长阶梯”

《童年》叙述阿廖沙3岁到11岁的成长历程,时间跨度较长。借助“成长阶梯”活动卡,寻找阿廖沙成长变化中的大事件,运用概括主要内容的方式提炼,深度阅读全文,走进人物,认识人物,并领悟苦难的价值。

2.思辨情节,童年小剧场

项目化活动在实践设置中应凸显“趣味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学生在阅读中开展中更加关注阅读素材的内容,对素材进行深入剖析和再加工,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设置小组合作的方式,聚焦核心任务“悲惨的童年?!”寻找最能体现阿廖沙幸与不幸的场景,用舞台剧的形式呈现小说中情节,在有趣的活动中加深对阿廖沙童年的经历更深切的感受。

3.联结现实,童年生活大不同

运用比较策略,借“童年生活大不同”活动对比外祖父母和阿廖沙的童年不同之处,再联结自身的童年生活,感悟主人公逆境中成长的优秀品质并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的品质。

(三)勾勒环境变化,感知“心灵”

环境变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阿廖沙的成长中,他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外祖父家这个小环境,在变化的环境中,感受人物形象。设计“阿廖沙生活轨迹图”,从阿廖沙多次搬家经历,探究阿廖沙生活的环境。可设计学习活动:阿廖沙住过舒适的别墅,也住过嘈杂脏乱的贫民窟,选择一次“搬家”经历,通过想象,用手中的画笔图文结合的方式,把自己当做阿廖沙描绘他眼中的“家”。

小说借助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阿廖沙生活的社会大环境在动荡,居住的“小家”在变化,而始终不变的是什么?通过感知成长环境的变化,引领学生主动思考,思辨阿廖沙的童年是幸还是不幸,不断走向阿廖沙的心灵深处。

三、能力整合,项目+多维成果

阅读成果是学生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将学习素养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中习得的能力与独特认识的物化成果。

(一)巧借攀登阅读平台,走向深度阅读

为了防止学生 “浅阅读”,教师搭建支架,设计项目化学习阅读任务单,借助攀登阅读平台提供导读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单的指引下,学生的阅读有方向性、针对性,学生在线下小组内的研讨有了自我的探究成果,再完善阅读单上传到平台,与同伴产生思维碰撞,小组内同伴间相互评价。

(二)实施多元活动评价,体验阅读美好

项目+的多维度实践中,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在任务的驱动下,在融合式学习形态下,阅读平台实时呈现学生的阅读成果,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和交流,整合了学生合作沟通、主动探究的能力,促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到阅读的乐趣。《童年》观影小剧场、“悲惨的童年!?”辩论赛、《童年》插画大师展等,培养学生的阅读高阶兴趣,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

总之,以项目化学习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师需要关联学生生活,挖掘文本价值,勾连教材的驱动任务,走进文本,走进成长主题小说,对学生进行有层次的思维训练,促进自我反思和精神成长,帮助学生实现由“假阅读”、“浅阅读”走向“深阅读”,促进阅读的真实发生。

参考文献

[1]焦清艳.以项目化学习促进整本书阅读的真实发生——以《昆虫记》为例[J].语文建设,2022,(11)

[2]李华平,汤敏.构建“双核驱动”的整本书阅读机制——以《海底两万里》整本书阅读指导为例[J].语文建设,2021,(21)

[3]谢好望.项目化学习:小学语文单元整组作业设计[J].基础教育课程,2022,(08):27-32.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改专项课题“以项目式学习推进小学整本书阅读行动研究”(立项批准号:Fjjgzx21-011)的研究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