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民法典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原则及路径探析

黄贵先
  
教研·学习导刊
2022年26期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四川 成都 611844

摘要:进入民法典时代,高校思政课对民法典的普及教育责无旁贷。民法典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培养德法兼修的新时代大学生。文章着重从提升大学生权利意识、契约精神、守法自觉的目标取向,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尊重学生主体性、抓住现实问题导向性、内容讲解精准规范性原则,找好民法典与思政课的结合点、抓好主题教学设计、搭建好法治教学资源平台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 民法典教育; 高校思政课;融合;法治素养提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自实施以来,广为人们所关注和学习。但是,近年来大学生中所暴露出来的校园贷,网络诈骗,校园霸凌,吴谢宇、林森浩、藤飞杀人案等问题,无不警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推进民法典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工作,将民法典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相结合,将有助于解决部分学生缺少社会常识、缺乏法律意识、缺乏契约精神等现实问题。为此,需要就民法典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原则及路径进行探索,提升思政课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民法典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取向

民法典教育既是对公民的法治素养教育,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民法典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指教师在思政课总体架构不变的前提下,把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的民法知识体系中体现民法典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创新亮点等的重要知识点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融合,加强大学生民法观念教育和民法精神熏陶,重点是使大学生在权利意识、契约精神、守法自觉方面得到较大提升,进而促进我国民法典的有效实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1. 1 提升大学生的权利意识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过,“市民法犹如慈母般的眼睛,把每个人都视为整个城邦”。[]这句话非常形象地表明了民法是“以人为本”的权利法。在民法典总则编第五章,对民事主体特别是自然人主体的各种民事权利作出了一般性规定。在民法典分则部分,就民事主体所享有的物权、债权、人格权、继承权等各种民事权利作出了具体规定;尤其是人格权独立成编和其中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加强了对自然人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等一系列权利的保护力度,充分彰显了民法典“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在侵权责任编,对侵权责任既作出原则性的规定,又对各种权利的救济作出了具体规定,完善了“自甘风险”规则和“自助行为”制度,构成了从确权到救济的完整权利体系。

民法典融入思政课教学,就是要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帮助大学生认清各种民事权利的内涵,领会立法者的立法意图;理解自身所享有的各种民事权利的价值所在,提升权利主体意识;将尊重他人权利和依法行使自身权利相结合,增强权利边界意识;学习和了解民事权利的救济渠道,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1. 2 提升大学生的契约精神

权利意识既包括对自我权利的认知和主张,也包括对他人权利的认同和尊重;契约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诚信精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让人们认识到遵守规则、信守承诺的重要性。

将民法典融入思政课教学,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在日常民事活动中,“自由平等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思,同时尊重对方的自由意志和平等地位,拒绝欺诈和胁迫”[]。教师务必讲清楚:合同的法律约束力,法律的保护属性,对待要约和承诺要严肃谨慎。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认同言而有信的契约价值观;以敢于担当、积极合作的精神应对合同履行中发生的纠纷,尽可能减少损失;要帮助大学生把契约精神变成自身核心素养。

1. 3 提升大学生的守法自觉

孟子说:“徒法不能以自行”[],这句话告诉人们法律的效力不可能自己发生。习近平主席强调,“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的心里。”[]守法意味着任何团体和个人都必须依法办事,以确保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治理中有效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民法典融入思政课教学,一是教师要阐明民事权利、民事义务和民事责任的关系。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如果民事义务主体不履行民事义务,与之对应的民事权利主体的相应权利就无法得到实现。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侵害他人权益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民事权利主体明确具体而民事义务常常不特定。二是要阐明守法首先是依法行使权利,而不仅仅是履行义务。三是要阐明民事责任的属性是一种民事救济手段,目的在于恢复权利主体被侵害的权益。

守法自觉既要有守法的观念,还要有守法的行为。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既要认知到自己所拥有的权利,认同这些权利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意义,也要认识到侵权或者违约之后自己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认识到民法典不仅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人们都必须遵循的规范,进而在行使自身权利时,增强守法自觉意识,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习惯,不断提升自己法治素养和能力,追求有尊严的生活。

2 民法典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原则把握

2. 1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在民法典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重要的主体。教师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每次课堂教学设计都需要考虑如何才能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方面做得更好。可以采用“对分课堂”模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展示时间和机会;可以采用让学生课后围绕民法典中与大学生的生活、工作关联的内容收集或编写案例,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案情分析讨论的案例教学法;还可以采用由教师提供与民法典相关的多个教学主题,由不同的学生团队围绕各自主题进行课后准备,再进行课堂展示,教师点评的方法。

2. 2 抓住现实问题的导向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社会需求的多元演变,大学生们在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身边也时常发生校园贷、网络诈骗等事件;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隐私和个人信息泄漏如何维权,租房押金退不退、老人倒地扶不扶、朋友借钱不还怎么办等与法律和道德密切相关的思辨问题;即将踏入社会的毕业生会遇到如何签订房屋租赁合同、如何订立电子合同等与合同有关的问题。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真”问题,梳理民法典相关法条,为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诸如校园贷、网络诈骗、隐私保护、高空抛物等社会热点事件寻求法律依据。如:民法典第680条的规定,给“校园贷”“套路贷”有力的打击,防止这些不法行为对学生生命财产的侵害,还校园以安宁;第1033条,对隐私权侵害行为作出了禁止性规定;第184条的规定,有利于解决“不敢扶”和“英雄流血又流泪”等问题;第1254条的规定,明确了对高空抛物要追责。教师应该以学生日常所遇到的法律问题为导向,积极促进民法典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促成二者的优势互补,并且在思想层面培养学生遵法据理的法治思辨力。

2. 3表述民法典内容的精准规范性

大多数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并不具有法学专业背景,在民法典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法学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区别,在思政课有限的时间内精讲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创新亮点以及民法典颁布的重大意义,特别注意避免对某些法学知识的理解、表述不清楚。对法律概念和术语的引用和表述,要做到精准规范,而不可信口开河、随意行文。

3 民法典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选择

3. 1 找好民法典与思政课的结合点

3.1.1 与思政课中的宪法教育相结合

习近平主席指出:“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必须把宣传和树立宪法权威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事项抓紧抓好,切实在宪法实施和监督上下功夫。”[]

大学生法治教育包含宪法教育和民法典教育。一是要阐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民法典立法根源于宪法,宪法所规定的权利是源,民法典所规定的权利是流。二是要挖掘出高校各门思政课中蕴含着宪法精神的内容,与民法典中体现宪法精神的内容相结合。三是宪法原则与民法典所规定的基本原则都是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要阐明体现宪法精神实质的宪法原则和民法典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民法典所规定的平等原则、公平原则与宪法中的人民主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具有一致性。四是要阐明宪法和民法典中蕴含的人民中心思想;五是要注意大中小学思政课相关内容的前后衔接,避免简单重复。

3.1.2 与思政课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

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然要求。习近平主席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法安天下,德润人心。落实好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认知道德与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相互作用,做法治中国建设的推动者。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思想则是人的本质的重要表现,它是人所处的一切社会关系的反映”[],这个观点告诉我们思想道德教育要关注教育对象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民法典中规定的对人来讲最基本最重要最普遍的各种人身财产关系,既是民法典教育的直接内容,也是思政课中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很好素材。将民法典中与思政课教材内容具有一致性的道德行为规范相结合,使民法典教育既有针对性,也更有实效性。比如:将民法典中规定的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原则与思政课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将民法典中规定的绿色原则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相结合;将民法典中的公序良俗原则和高空抛物问责、见义勇为免责等民事法律制度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有关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社会群体中要讲社会公德,在职业活动中要遵循职业道德,在家庭生活中要弘扬和传承好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在自我完善中不断提升个人品德。

3.1.3 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结合

一是要深入挖掘民法典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将其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等多层次多环节的实践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民法典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二是教师除了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外,还需要利用好校园文化活动这个立德树人的第二课堂。将诚实守信、公序良俗等民法典的原则精神融入文明校园的创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园建筑景观布置、校园文化精品创作与新媒体推广等系列活动中;通过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外语演讲比赛、配音大赛、舞台情景剧表演、奖助学金评选、大学生讲思政课等各类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民法典对自由平等的尊重和人格尊严的保护。三是将民法典教育融入校外司法机构的实习实训、社区民法典宣讲、志愿者活动等主题社会实践,发挥好思政大课堂的育人作用。

3. 2 抓好主题教学设计

我国民法典作为一部系统的权利大法,具有内涵丰富,体系完善的特点。开展民法典主题教学,就是教师通过系统梳理思政课法治教育的现有素材,整合民法典与思政课相切合的内容,使理论知识更系统、使法治教育体系更完善,帮助学生接受系统化、多元化的法治教育。比如: 根据“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课程目标定位,以“成长主题”提炼大学生成长历程中最主要的问题,以“教材主题”打破教材的学理化逻辑体系而实现教材体系的深度研究与再组织,建构出适切的“教学主题”,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深度转化。结合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人生有方向;结合教材道德体系的内容,引导学生做人有准则;结合教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教育学生做事有底线。将学生求学、求友、求职、求发展的生活主题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主题。

要谋划、提炼和设计出好的教学主题,需要教师理解教材内容、把握理论问题、感悟学生成长需求,把握学生成长规律,从学生出发到教材、从问题出发到结论。在实践主题教学中,教师是实践主题的策划者,学生是实践方案的策划和践行者,教师将拟定好的主题提供给学生进行课内课外多样化的自主实践,学生全程记录,学生需要对实践教学进行反思,提交实践报告,教师需要就实践活动和实践报告进行点评或评价,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树立法治意识、培养法治思维,进而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认同和担当。

3.3 搭建好法治教学资源平台

在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基础上,努力搭建好各种法治教学资源平台。一是利用学校团委、各学生社团在民法典颁布周年纪念日、国家宪法日等特殊日子举行民法典和宪法相关的知识竞赛,增进学生对民法精神、宪法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解和把握。二是利用学校开展通识教育的“观澜大讲堂”为学生提供民法典方面的专家讲座。三是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平台,跨越时空限制,学习有关民法典知识。四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密切配合,构建起协同育人机制,为大学生法治教育提供环境、资源和平台。父母要有学习、了解民法相关知识的意识,引导子女树立法治意识,帮助子女解决实际遇到的困难,营造道德氛围浓厚、法治观念强的家庭环境;政府宣传部门、法治教育行政部门、社会相关团体、社区党组织要结合学校和家长提出的合理建议,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提供经费支持、实践场地和专家指导等便利,创设良好的民法典宣传教育氛围,促进学生治思维的培养、守法习惯的养成和法治素养的提升。

总之,民法典的内容是极其丰富多样的,民法典所调整的各种民事关系的具体方面是动态发展的。教师要学深悟透民法典内容和精神,紧紧抓住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就业和社会热点密切关联的关键法律规范,将民法典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采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做到大学生法治观念和法治信仰教育、法治思维培养常抓不懈,帮助大学生成长为法治中国建设的推动者和捍卫者。

参考文献

[1]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钟书峰.北京:法律出版社,2020:53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56

[3] 陈大文,焦佳. 大学生民法典教育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9(261):78-83

[4] 周春生. 经典会读:孟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295.

[5]习近平.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 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J].求是,2020,(12)

[6] 新华网.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EB/OL]新华网,(2014-10-28)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0/28/c_1113015372.htm

[7]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6

[8]刘德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

作者简介:黄贵先(1973—),女,汉族,四川仁寿人,副教授。公共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