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巧设历史情境,激活历史课堂
摘要:创设一种新颖 、生动 、开放的历史真实 “情境 ”的课堂,它能唤醒学生的学史兴趣 ,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做一个善于思索的人。情境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生动有序的知识信息,并辅之以语言文字、图片来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和看法,形成一种新的认知、态度和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情境创设 教学方法
曾经看过一个让人难以忘记却又生动有趣的比喻:如果有人叫你直接吃下10克盐,那无论如何你都难以做到。但如果我们将10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或者是一盘菜中,这10克盐就会悄无声息地被你的胃全部吸收了。情景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或者菜中才能被轻易地吸收。同样我们的历史知识也需要放入历史情境的大环境里,才能彰显出无限的生机和魅力!
追溯历史,在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思想里,就已有情境教学思想的萌芽。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在教学时经常创设问题情境,为了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从不把答案直接公布给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答,然后才会用循循善诱的方法反复敲打学生,让学生发现自身答案的不妥之处,然后在老师一步步的引导之下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种通过师生谈话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最终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受益匪浅。
历史教师要用何种方法将情境教学融入历史课堂呢?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提前做好情境创设,然后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反复实践和探索,使情境与教学完美融和为一体,让情境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花蕾。在教学过程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情境导入的方法,个人觉得效果比较良好,可以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创设前后呼应的历史情境
最近我有幸听过一堂精彩纷呈的历史课,一位饱含激情的历史老师讲授了八年级下册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在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这位老师恰好就运用了前后呼应的两个场景的情景教学,使课堂达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
场景一:
通过观看视频“世界眼中的中国”导入新课:
在上课的开始,这位老师让学生观看了一个视频,并提前抛出了问题:为何在中东人民的眼中中国是如此地可亲可敬! 中国的这种好形象是从何而来呢?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到不少中东主流媒体,对中国地区和地区国家关系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评价,并对中国在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寄予热切期待。在被称为“阿拉伯世界最大规模民意调查的”ARAB OPINION INDEX 项目中,沙特、埃及、阿尔及利亚等13个阿拉伯国家2.8万受访者中,超过半数民众对中国外交持肯定态度。视频中的中东朋友们,他们了解中国的一带一路、钦佩中国日新月异的科技、欣赏中国可以在短时间里控制疫情,中国的形象更加丰富立体,中东人民对中国好感十足 ,学生深深感受到中东人民对中国的喜爱和向往,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带着这种自豪感我们一起来走进新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这是一个情绪感染力比较强的视频,它通过对几位中东朋友的采访实录,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调动起来,这种真实性高的采访实录更能让人信服,无疑这位教师在上课的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调动起来了。
场景二:
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这位教师又让同学们观看了一个视频《2022中国外交令人期待》,要求学生根据视频内容并结合本课所学思考:中国为什么能够屹立于世界之林?
在让学生引以自豪的画面与音乐中,学生回答:
中国与世界携手抗疫,为世界抗疫注入中国能量,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中国与各国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践行命运与共,中国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等等。
通过观看这个视频,学生深深地体验到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的一个大国身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这种前后呼应的历史情境的设计效果,完全将课文的主题给升华了,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学生的思想境界无形中提升了。
二、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情境
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崛起 ,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 ,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剪辑、电影、动漫配以精心编制的解说词和文字 ,把原本离我们非常久远不可能再现的历史史实 ,较为真实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从而达到辅助历史教学的最佳效果。情境教学无形之中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使学生对历史史实的记忆变得更加深刻难忘了 。
如在讲授南京大屠杀时 ,我播放了纪念南京大屠杀的FLSA动画,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南京大屠杀时一个小村庄遭受日军突击的惨烈景象。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小主人公一家其乐融融在河边洗衣服的唯美画面,画面配上同学们熟悉的歌曲《虫儿飞》,然后日军的飞机来了,村民们幸福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接着映入同学们眼帘的是日军对小村庄的轮番轰炸,很多手无寸铁无力反抗的村民在日军的轰炸之下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整个小村庄的村民几乎都惨死在日军的轰炸之下。 只见同学们屏住呼吸 、深情凝重 ,有的男同学捏紧拳头 、满腔悲愤 ,沉浸在对日军侵略中国的愤怒中 ,女孩子则激动地落泪。这种情境再现的场景让学生沉浸在故事中,他们为故事中的小男孩的生命安危捏着一把汗,在这种情感的熏染中 ,在这种特定的情境氛围中 ,他们的思想被震撼了,在感知历史的过程之中,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洗礼,从而与故事中的小男孩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进一步增强了自己肩上的责任:捍卫祖国的安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历史教育的功能也随着课堂的发展凸显出来。
三、虚拟情境教学法
历史对于我们现阶段的学生而言时间和距离都有点久远,尤其是中国古代史和外国古代史,在他们的头脑中很难构建出与之相似的历史。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为达到重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以创设虚拟情境,重新建构历史认识的虚拟情境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频繁出现。
葛兆光先生说:“历史学家就是要穿透历史的帷幕,重新让遗迹和文物复活,重新想象和经验过去……历史研究是要有想象和经验的渗入,对历史总是要重新解读的。”[1]可见,历史研究中支持历史想象,而历史想象是在历史证据支持下,运用想象力建构一种将历史空间、时间和人物整合为一的历史情境。[2]
同样,历史教学、历史学习也可以通过想象去体验、理解和感悟。比如在远古的古希腊时代,历史记录下来的大多都是历史伟人们的丰功伟绩,我们要去哪里去寻找参加公民大会的普通人的身影和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当时人们的喜怒哀乐是怎样的呢?通过想象、虚拟历史人物与历史情景来体验历史仍不失为追求历史真实的方法之一。
如:帕帕迪是个雅典郊区的农民,今年(前399年)三十岁,他是家庭中的男主人。今天是个太阳高照的日子,他要去雅典去参加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虽然每十天就开一次,严重影响帕帕迪家里的农活,但他还是很愿意去,因为参加公民大会可以领到薪水。
这个虚拟的故事从一个郊区农民帕帕迪参加公民大会开始讲起,住在雅典乡间的居民为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他们步行进城,路途遥远,所有政府为鼓励公民参政,大会主动向与会者发放补贴,起初为半天饭钱,后增加到一天半饭钱。这就为广大平民参加公民大会提供了物质保证,这就是雅典公民即便是贫民也愿意停下自己的农活去参加公民大会的原因。
四、创设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的历史情境
历史情境应必须贴近生活,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比如说七年级的孩子他们应该更喜欢音乐与动漫,如果用配有音乐的动漫来展示历史,则更符合他们的理解和认知。
记得上一年在教七年级上册的历史《远古的传说》时,我们初一备课组在课堂上运用的是《历史是一群喵》的动画教学来还原历史情景,由于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历史情境,学生表现出异常的兴趣。因为此动画无论是语言动作还是精神风貌等表达方式都是惟妙惟肖、萌萌可爱的,非常适合七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和理解程度,在快乐的教学中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对历史课的喜爱。他们爱上了一群猫,爱上了历史课。
五、用音乐渲染历史情境
播放音乐是常见的创设情境 、渲染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多媒体设备来调动学生听觉和视觉,从而使学生融入历史情境当中。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在听觉和视觉上产生一种冲击感。在讲授《辛亥革命》时我给孩子们播放了《错位时空》,视频中那一群年轻鲜活、帅气飞扬的年轻人为了换来祖国辽阔大地的和平,那种舍生忘死、飞蛾扑火的精神冲击了学生的思想意识,孩子们深深地被震撼到了,他们感受到了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体会到祖国今天的强大与我们这一代人身上肩负的历史责任。
通过历史情境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最重要的是学生越来越喜欢历史盼望上历史课了,这对历史老师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在历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我将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3]“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夏辉辉. 历史教学中的想象与虚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6)
[2]李友东.历史想象与历史假设的理论与实践尝试[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6)
[3]李宏敏,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探究[j].《新课程·中学》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