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艺术素养”考核能力的中国音乐史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艺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体现了一个人对生活、社会和艺术的态度,也体现了人所具有的审美水平。目前高职院校中国音乐史课程主要通过考试、竞赛、评比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对于这门学科学习兴趣不大,且课程内容过于繁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本文从“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艺术素养”考核能力视角,讨论高职院校中国音乐史课程改革具体路径。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1)明确“艺术素养”考核能力构成:从学科属性、课程内容及其结构与教学方法等角度进行界定;(2)对“艺术素养”考核能力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将其细分为“基础”与“综合”两个维度;(3)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艺术素养”考核能力作为依据,对中国音乐史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开展深入探究:(4)以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改革为主线提出“职业能力+艺术素养”双重改革路径。
关键词: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艺术素养;中国音乐史课程
前言:
职业院校的教学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标准,让学生学到技术和技能的同时,也要有相应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艺术素养,这就是国家倡导培养应用型人才。高职音乐类专业学生在学习中国音乐史过程中,既要掌握中国音乐史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也要有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音乐教学是以培养学生音乐素养为目标。为此在日常教学中参考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艺术素养”考核能力标准,以其为导向,对高职院校中国音乐史课程改革展开研究,为完善高职院校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一、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艺术素养”考核能力介绍
(一)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艺术素养”考核介绍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艺术素养”考核是指由大赛组委会组织各参赛院校(含高职院校)依据标准、要求、规定和程序进行考核项目设计与实施而形成的作品。“艺术素养”考核是指由参赛院校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应教学大纲要求设计竞赛试题,在规定时间内(含限时)完成项目并提交成果。从参赛人员构成来看,大多数是在校大学生(本科、高职生)或社会从业人员参与比赛。但也有部分行业企业参与其中[1]。
(二)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艺术素养”考核的构成
在2021年6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委会发布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艺术素养”考核能力构成》基础上,从学科属性、课程内容及其结构与教学方法等角度进行界定。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挑战赛“艺术素养”考核能力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科属性,即以“艺术素养”为核心,以学科教学内容及其结构为基础,将“艺术素养”内容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课程结构与教学方法,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后形成知识体系。在课程结构与教学方法方面,《全国职业院校技能挑战赛“艺术素养”考核能力构成》明确了各模块、环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关联关系;通过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强化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进而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以“艺术素养”为核心的教学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
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挑战赛“艺术素养”考核方法及应用》中,明确了对学生个人、班级及团队三个层面进行评价。个人层面包括学生在参加本次比赛之前(一年)在校内所进行的各项专业学习、训练、实践活动;班级层面包括学生参加本次比赛前的各专业班之间、班级之间的各项专业学习、实践活动。团队层面则为该项目比赛所涉及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评委组专家和工作人员。
二、“艺术素养”考核能力
为响应教育部开展的“高校美育”工程,为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国家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较强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教育部组织了2018年、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三年制高职(专科)艺术表演专业的学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根据教育部发布的《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文件精神要求,结合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成长规律,艺术素养(主要指文化艺术修养、艺术审美能力)是高职音乐表演类专业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内容时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2]。
三、基于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艺术素养”考核能力的中国音乐史课程改革方向
(一)高职中国音乐史课程概述
中国音乐史是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为了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近代及现代音乐发展概况而开设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对于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对于即将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来说,学习有关中国音乐史可以使其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有一个更为清晰、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有利于其为将来进一步进入高等音乐教育机构接受专门知识训练奠定基础。
(2)对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来说,通过学习有关中国音乐史可以提高其对中华民族音乐史和世界音乐史的认识,进而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对于那些喜爱或关注音乐艺术且已具备一定文化修养的高职学生可以从这些学习中获得一定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4)对学生自己未来从事专门音乐知识相关工作有一定帮助。例如,学习有关声乐方面知识可使他们在掌握一门技术特长的同时提高音乐鉴赏能力;而对于其他艺术类如器乐、舞蹈类等也可起到很好的培养作用[3]。因此高职高专教育中开设有关中国音乐史课程是有必要且有益之举。
(二)基于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艺术素养”考核能力的中国音乐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从课程教学改革的角度,基于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考核能力,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使原有教学内容更加完善。这是基于全国职教会议精神指导下对本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修订与调整,进而完善教材内容为目的;同时也是在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案下对本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的调整。而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的调整,也是适应高职高专音乐教育改革方向以及学生艺术素养评价考核标准而做出的调整。
(2)从“艺术素养”考核能力要求来看,在职业院校开设中国音乐史课程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国音乐史历史文化知识以及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历程。对于这门具有一定文化基础而又与社会密切相关的必修课,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中国音乐史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故需要以“艺术素养”考核能力为参考,有针对性地展开培养[4]。
(3)从高职院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在高职院校音乐专业中开设中国音乐史这门课程是基于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艺术素养”考核能力而进行改革与创新;同时,也是在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方向下对于本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的完善与创新。另外,在该课程改革基础上,还应结合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教育特点对其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中国音乐史的兴趣及积极性。
(4)从教师自身发展角度来看,通过教师对专业知识、人文素养和教育教学理念等各方面进行提升后,更加有利于教师自身对于该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以及教学水平提升。
(5)从学生层面来看,通过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对中国音乐史课程内容与理论知识的考核成绩后,发现学生对中国音乐史相关教材、乐谱等材料已经比较熟悉,并能较为全面地掌握相关知识;并且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能够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音乐创作。
(三)中国音乐史课程改革方向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是高职院校学生参加的最高级别专业技能竞赛,是检验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平台。为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在高职院校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中引入了“艺术素养”考核模式,对传统的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需求,本文提出了基于学生综合素养考核能力的高职校中国音乐史实践教学改革方向。
(1)明确培养目标
从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核能力要求出发,根据高职校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中国音乐史课程改革方向为:在理论教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音乐史观和音乐史识,在实践教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中国音乐史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中非常重要和核心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设置的课程,它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密切相关,同时又是高职校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能胜任未来职业岗位要求、具备终身学习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的核心课程。
(3)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高职院校中国音乐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在理论教学阶段主要是以“听”为主、“唱”为辅、“演”为补;在实践教学阶段则是以“听—唱—演”为主线、以“说—奏—合—唱”为辅助、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形式开展。因此,高职校中国音乐史实践教学改革方向应围绕这一主线展开:
在理论与实践阶段的课程设置上应遵循“由浅入深”和“由易到难”的原则。即在“听”阶段课程设置上,应以欣赏优秀音乐作品为主;在“唱”阶段应以学生自主活动和教师指导为辅。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要将古典音乐文化内涵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同时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适当选择一些音乐作品和相关人物加以分析[5]。
在课程组织上可以采用两种形式:一是对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音乐文化形态进行多维时空交叉展示;二是通过对音乐作品或文化现象以及人物艺术形象进行多维展现,如在《中国民族民间歌曲选》课中,应采用多维方式呈现各民族音乐艺术形态。
在授课过程中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先对各个音乐门类进行重点讲解,再逐步过渡到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各民族或同一地域不同地区音乐形式进行综合分析阐述。
四、基于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艺术素养”考核能力的中国音乐史课程改革具体措施
(一)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中国音乐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如果没有正确的教学目标,将会使学生失去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讲解中国音乐史课程时,一定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所以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好的表现能力,教师应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培养学生在音乐艺术欣赏方面的知识、技能等内容。
(二)将“艺术素养”考核作为教学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
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教师应将“艺术素养”考核作为教学目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课前的教学准备工作中以中国音乐史历史资料、作品赏析为主线展开,通过欣赏和讨论等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学习和理解。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安排学生到音乐企业去进行实地的采风和演出,并通过这种“走出去”方式加深对音乐史的认识。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真正深入了解中国音乐史的发展历程和特点等情况。
(三)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融入“艺术素养”考核相关内容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进行讲解,在讲授的过程中融入有关“艺术素养”考核的相关内容,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不觉得枯燥乏味,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音乐史知识与音乐艺术作品。
如:在讲授《中国音乐史与传统文化》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礼仪”、“文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并且还增加了一些其他音乐作品的介绍与欣赏[6]。这种方法的应用既可以使学生提高对中国音乐史知识和文化的理解程度,又能够让学生加深对“艺术素养”考核内容的了解。
结束语:
中国音乐史课程是职业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职业技能大赛音乐专业学生的必选技能课程。通过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对中国音乐史教学案例的学习和分析,提升其欣赏能力。本文从“艺术素养”考核角度出发,将课程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和教学,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提高“艺术素养”上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应以培养“艺术素养”为目标和宗旨进行中国音乐史课程改革措施探索,并在实践教学中落实新方法、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冯敏娜.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语境下的视唱练耳教学反思[J]. 北方音乐,2020(13):114-115.
[2] 卢婷婷. 高职院校弹拨乐器教学改革探究--以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艺术专业技能(弹拨乐器演奏)赛项为考察[J]. 剧影月报,2019(3):74-76.
[3] 李蕾. 试谈高职艺术院校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J]. 大观周刊,2012(18):287-287.
[4] 张琳. 关于高职院校音乐专业中国古代音乐史教学的若干思考[J]. 北方音乐,2013(6):142-143.
[5] 宋飞飞. 中国音乐史课程实践音乐会的教学改革探赜[J]. 民族音乐,2022(3):116-118.
[6] 杨子颉. 高校音乐学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以《中国音乐史》为例[J]. 大众文艺,2022(2):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