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非遗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文化环境的策略研究
摘要: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忙碌是大众日常的真实写照,四处奔波成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现象。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发展中逐渐消失,得不到有效的传承、发扬和利用,是现代社会发展产生的遗憾。为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有效融合于幼儿教育中,需要重视对非遗文化资源有效开放与利用。并以此为载体,助推幼儿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迈进,形成受益终身的良好学习品质。
关键词:幼儿园;非遗资源;文化环境
一、非遗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文化环境中的积极意义。
近年来,许多人开始重视对中华民族优秀非遗文化的传承,将弘扬非遗文化作为自身的使命。虽然,因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部分优秀非遗文化的传承趋向逐步消失。庆幸的是,近年来国家对中华民族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越来越重视,是非遗文化继续传承和发扬的曙光。将本土非遗文化资源有效融入在幼儿园文化环境中,能够在激幼儿兴趣、推进幼儿自主学习的同时,提高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民族文化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一)丰富文化气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在幼儿园教育中利用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教学,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构建蕴含丰富文化色彩的教学环境。能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中,充分激发幼儿对非遗文化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促进其学习与发展。并且在蕴含丰富文化气息的教学中,逐步养成对中华民族优秀非遗文化的传承责任心、形成有利于终身发展的良好学习品质。
(二)传承非遗文化,树立幼儿文化自信。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融入非遗文化资源,能够在多样化的人文精神中熏陶幼儿精神、洗涤其心灵,提高对非遗文化的认知能力和积极的情感态度。进而提高对中华民族优秀非遗文化的了解,壮大中华民族血脉。并且将非遗文化有效传承与发展,用丰富的人文精神感染幼儿的思想,树立对中华民族非遗文化的自信心。
二、将非遗资源融入幼儿园文化环境中的具体策略
(一)联合相关部门,构建文化氛围。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为将非遗文化渗透到幼儿园工作中,构建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息,使非遗文化资源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幼儿园应与相关部门开展密切合作,将非遗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积极开展非遗文化游览、传统技法学习等活动。在非遗文化浓厚的活动中,使幼儿正确认识非遗文化,深入了解中华民族非遗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我园积极与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取得联系,在其指导下盘活学园空间和场地,打造名为“微品非遗”的微型非遗馆,将具有泉州特色的“红砖古厝”、“出砖入石”、“滴水兽”等呈现于馆内环境中,让幼儿在日常进出和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受非遗文化的浓郁氛围。
(二)挖掘适宜资源,创设主题环境。
幼儿园主题课程是幼儿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主题环境创设是主题活动开展的重要呈现。非遗文化资源的利用,不仅是将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公共环境,教师更应引导幼儿将其渗透在本班环境的创设中。我园充分挖掘本土非遗文化资源,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分别在大班开设主题活动《阮的古厝》、《闽南渔家》、在中班开设主题活动《戏说非遗,魅力高甲》、《走进非遗》,在小班开设主题活动《呷霸霸》、《斗阵呷好料》等,利用多种材料创设班级环境,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表征方式参与其中:如绘制高甲脸谱和高甲戏服装、制作妆糕人和漆线雕等非遗文化作品展示与班级中;与家长亲子逛游泉州古城品尝非遗美食,并将精彩瞬间以照片形式分享与墙面上等。让幼儿多种形式感受非遗、体验非遗、爱上非遗。
(三)体验非遗作品,助推深度学习。
《评估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经验的需要。”为有效利用非遗文化资源开展活动,推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富有非遗文化的手工技艺、传统习俗、歌舞表演等,提高幼儿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增强知识底蕴和文化素养。我们邀请社区“妆糕人”非遗传承人定期到幼儿园中进行配合教学;结合“非遗庙会”、“六一儿童节”等节庆活动,邀请“糖画”、“珠绣”、“漆线雕”等非遗传承人来园与幼儿互动,将非遗文化呈现给幼儿。提供多种多样的操作材料,让幼儿亲身体验制作“妆糕人”、“漆线雕”、“扎染”、“非遗美食”等本土非遗文化作品,为其增添更多的学习乐趣,激发对非遗文化探究的渴望,提高幼儿的学习驱动力。并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思考探究、猜测验证、解决问题,在动手动脑的真实体验中发展高阶思维,助推深度学习。
总结
综上所述,将非遗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为幼儿构建良好的文化环境,开设各种相关文化活动和教学,能够在浓厚的文化气息中,熏陶其精神,养成优秀文化素养,提高对中华民族非遗文化的文化自信,培养幼儿对非遗文化的学习兴趣,并在各式各样的学习、游戏活动中推进幼儿深度学习,形成良好学习品质,使其获得不同程度的学习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