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新课标理念下如何培养小学数学的数感
摘 要:数感,是指对数的直觉、理解和感受。数感的形成,是个体对数学对象抽象概括后的认识,它反映了对现实世界的初步感知,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数感是人们对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其变化等方面的一种感觉,是人们对数的理解、感悟和应用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
关键词:数感、小学数学、新课标
2022年新课标中增加了“数感”这一概念,明确指出“数感”是一种能力。培养学生数感,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数量关系,进而理解数量关系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所以说,数感是数学学习的核心素养。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数感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数感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在情境中体验数感
新课标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应用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数量关系和运算方法,同时通过思考和交流把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如教学《小数除法》时,可以设计“小兔买西瓜”“小狗买鸡蛋”“小猫买鱼”“小狗买肉”等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加深对小数除法意义的理解。
比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下情境:孩子们在学校种了一棵树,3个月后这棵树的数量就变成了原来的2倍。为了让孩子们明白植树问题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可以设计如下情境:3月15日是植树节,学校请同学们去植树。同学们来到学校后发现校园里已经有了不少树,大约有120棵。根据植树问题中所蕴含的信息:3月15日是植树节;3个月后这棵树会变成原来的2倍;植树问题是一个多元函数问题。学生通过分析生活情境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理解了植树问题所蕴含的数学信息。再如:教学《解决问题》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小兔和小狗各有一块肉,小狗打算把肉平均分给两只小兔和两只小狗。你能帮帮他们吗?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明白了解决问题应先想办法把3个人的肉平均分给两只小兔和两只小狗。此时教师可以出示如下情境:老师们家里有一袋苹果、一瓶饮料和一箱牛奶,还有一些水果、蔬菜和粮食。老师们拿了这么多东西后,能不能把这些东西平均分给两个班的学生呢?这节课就用来解决这个问题吧!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应用。
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还应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创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数学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和欲望,而且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二、 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数感
动手操作是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在身体的动作和思维的活动过程中,直接体验、认识事物,从而获得知识经验的一种学习方法。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为他们提供丰富、真实的数学活动情境,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动手操作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感内涵,而且还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认识万以内数”时,可组织学生用两种不同形式进行操作活动:(1)用一个小棒摆出一些数;(2)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小组合作完成操作。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学生对万以内数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认识万以上数,就会轻松很多。
1.通过实物操作,感受数的存在
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并不敏感,只有通过具体的实物操作,才能使他们在具体形象中感悟数的存在。例如:教学“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让学生把“1”和“10”分别摆到桌上,说一说谁大谁小。有的学生说10比1大,有的学生说1比10小。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从十个小棒中拿出两根摆在桌上,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很快发现,这两根小棒一样大,而且都是10个小棒中的两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使抽象的数字具象化、具体化了。此时,学生对“数”的感受更加深刻了。
2.通过摆小棒,感受数的数量关系
数与数量关系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要想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与数量关系,关键是要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感受和体验数与数量关系。而动手操作则是学生感知数学知识、认识数学对象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动手操作,能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在教学“认识万以内数”时,可采用摆小棒的方式让学生感知数的数量关系,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例如:在教学“万以内数”时,让学生摆小棒,既能让学生深刻地体验数与数量关系,又能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数与数量关系的认知。这样的教学不仅给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而且使他们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和体验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通过合作交流,感受数的意义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小学生对数的意义不是很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具体的情境或实物来理解数的意义。例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学生只知道9是由2和1两个数组成,但是没有进一步地了解9是由几个1组成。此时教师让学生说出“3个1”、“2个1”等具体的情境中“9个1”,以及用“6个1”、“8个1”等具体的实物来表示时,学生很容易发现这9个数就是9。这样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感受数的意义,学生更容易理解9的乘法口诀。
三、在联系生活中发展数感
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先让学生观察发现人民币上都有哪些单位,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数一数、比较大小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如教学“认识万以内的数”时,让学生通过看图、数数等方式了解万以内的数是怎么表示的,再让学生找出表示万以内的数字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能加深对“万以内”和“多少”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而且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结束语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要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需要我们创设条件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数学,才能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贾烨彬.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的数感进行培养[J].小学生(中旬刊),2022(12):76-78.
[2]田凤英,邢爱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2(11):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