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学习任务群下第三学段小古文教学策略

薛荧映
  
教研·学习导刊
2023年29期
清远市清城区大观小学 5115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统编版教材编选的文言文,因其内容相对浅显、篇幅相对简短,又被称为“小古文”。本文基于学习任务群,进行第三学段小古文教学实践的浅析。以创设主题情境,巧设任务为学习主线,引导学生学会自主“读”,学会自主“解”,学会自主“用”,学会自主“拓”,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提高语言文字运用水平。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小古文;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围绕特定学习主题,设计相互关联的系列语文学习任务,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1]可见,有效开展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研究,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

核心素养中的文化自信包含了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编版教材编选的文言文,因其内容相对浅显、篇幅相对简短,又被称为“小古文”。在小学三至六年级教材中共选编了16篇小古文,旨在让学生积累文言文言知识,明白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智慧以及体味中华文化的魅力。五、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文言积累。由此,在统编版小学语文第三学段的小古文教学中,要特别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注重挖掘中华文化元素,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学段编排了《自相矛盾》《杨氏之子》等10篇小古文,其中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杨氏之子》是中华人物的智慧故事,情节简单生动,适合文化自信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且文本有进行思辨性训练的抓手。综合考虑新课标目标要求以及文本特点和难度,本文选择《杨氏之子》一课设计任务群,谈谈学习任务群下小古文的教学实践。

一、创设主题情境,巧设主线任务

学习任务群教学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语文活动为主线,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中指出“可以根据学段学习要求,围绕学习主题创设阅读情境”。小古文教学时应创设具体的主题情境,设置主线任务,把实践活动有目的地串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习得语言、强化表达、发展个性、锻炼思维的语文实践。

比如,本课以“古人面对面”为学习主题情境,创设三个基础任务和一个拓展任务,创设主题情境,巧设主线任务活动,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先介绍东汉至晋末年间的杨氏之子,再以“X氏之子”进行文言自我介绍,以古人会友的形式认识课文的主人公,继而引出主题情境:探寻年仅9岁的杨氏之子载入《世说新语》之秘。接着通过我是“诵读者”、我是“见证者”、我是“思考者”、我是“收集者”,让学生完成“读、解、用、拓”的子任务。这一学习主题情境设置的考虑是,打消学生对古人和小古文的陌生感,以平等、亲近的眼光打量课文中的历史名人,走近他们。通过情景中的实践任务,引导学生作出自己的审美和判断,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知识的积累、探究的兴趣。

二、点拨障碍处,多种形式,学会自主“读”

新课标第三学段的学段要求阅读与鉴赏中包含“背诵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提升自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读的过程是学生实践和感知的过程,体现了任务群的实践性特征。据此,在第三学段的小古文教学中,需要“读”占鳌头,放手让学生凭借已有的文言知识朗读,自主划分节奏和停顿。教师再点拨学生难懂的语句,引导学生朗读成诵,理解文言。

如“古人面对面”的基础任务一:我是“诵读者”活动中,

由朗读成诵入手,通过学生初读、针对疑难读、小组合作读、教师范读、气氛推动齐读等方式,表现出正音、节奏、重音、情感的层次推动。教师引导学生读好停顿,诵读时“声断气连”,体会小古文的韵律美。这一过程,是引导学生通过“读”加深对小古文认识的过程,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渗透着对文化自信、审美创造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点拨差异处,习得方法,学会自主“解”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需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品味作品语言,在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第三学段对小古文的内容理解不用进行逐字逐词的解释,而应引导学生养成借助注释理解小古文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发现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词语的区别,发现文言文的特点。

据此,本课体现学习任务群的情境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设置基础任务二:“我是见证者”,引导学生通过读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发现文言文的特点。如单音节的字可以换成多音节的词语来理解,文言文常常省略成分等,引导学生感知小古文语言简练、古今词异义的特点。由此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方法,讲述小故事,演绎小故事,“见证”杨氏之子如何机智应答,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四、点拨实践处,搭建平台,学会自主“用”

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应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中,应注意整合听说读写,引导学生实践语文方法,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尝试富有创意的表达。

因此,在学生熟悉文本、情节的基础上,基础任务三:“我是思考者”活动着眼于加深学生对人物的了解,提高学生思维水平。教师搭建表达平台,引导结合注释,联系生活说一说为什么杨氏子“甚聪惠”?学生联系文言说原因时,能进一步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然后创设想象情境,如果是柳君平、石君平,聪慧的杨氏子会应对?让学生代入情境想象。最后创设小古文《两小儿辩日》《小时了了》《自相矛盾》的文言情境,引导学生猜一猜文中的主人公会怎么思考和应对,训练学生思辨性思维,培养创意表达,提高语文素养。

五、点拨拓展处,融通辨析,学会自主“拓”

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在学习单篇文言文后,可以进行同一类型文本的阅读和文化背景的拓展,接着开展阅读交流会,不断拓展加深语言运用能力。如基础任务四:“我是收集者”活动中,教师推荐阅读《世说新语》中短小精彩的小古文故《孔融让梨》、《徐孺子赏月》等,引导学生积极阅读,交流读书体会,积累更多文言知识,了解中华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徐玮玮 .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古文教学初探[J]. 基础教育论坛,2020,(2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