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刘金锦 冯立收
  
考试报
2023年9期
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第三中学

摘  要: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育人体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积极功能,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联动体系,使家庭启蒙教育、学校奠基教育与社会扩展教育目标一致,要求一致,力量汇聚,协同影响。

关键词:家校社;协同育人;探索与实践

前言:目前,以校为基础的家校社合作育人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总体来说,父母对此非常满意,合作育人的机制已经初具规模;但是,目前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合作育人理念落后,人力财力保障不足,学校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的能力不足等。研究表明,要想切实推动家庭校社合作教育,就必须加强对家庭学校合作教育的本地研究,对各个方面的教育观念进行优化。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有关方面的职责和界限;要重视家庭、校、社合作的人才培育,加强校际协作教育的能力建设。

一、家校社协同的概念界定

康德在其《纯粹理性批判》中对“关联”进行了阐释,“协同”一词被看作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协同论中,“协同”是指一个体系中的各要素以实现整体发展目标的有序协作与协作,以实现整体的良性运转。“协同育人”是合作学习与教学相结合的一种具体的教学活动,其重点在于各教学活动的有序协调配合,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学成效,实现整体教学系统的健康运转。而“家校社合作育人”则是在“合作育人”思想的指引下,伴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深入,逐步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自一九五八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首次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融合,确立了“家校合作”这一理念,并在此基础上,首次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联系起来,确立了“三位一体”的办学理念。20世纪90年代《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首次提出“家校结合”理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家校结合”的“家校结合”理念,旨在从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层次提升未成年人身体素质。在新形势下,只有树立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观念,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习近平同志在今年九月召开的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教育做好,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四方共同努力。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育人的协作,是实现教育资源整合,提高教育质量,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注重3个成长维度,提升育人能力

一是要强化集体研究,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制定队伍发展规划,增加队伍的进修与训练。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积极参与各类家庭教育和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学习,学术交流,交流心得;提高教师的家庭教育辅导水平,以适应其个体化的需要。在临朐县开展了“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和“班主任管理论坛”,“潍坊市家庭教师培训”,“学校“迈向卓越”发展计划”等系列活动。二是加强项目研究,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以此为基础,以学校和社区为单位,以学校和社区为单位开展家庭教育工作,促进其工作水平的提高。研讨主题源于实际问题,以研究成果为导向,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局面。

三是要健全考评机制,增强工作的动力。学校要制定相关的管理体制及奖惩办法。在家庭教育工作量、专业研究和先进评选中,对教师和家长分别制定了专门的评价标准;通过设置“教师创新奖”“我心中的好教师”“优秀班主任”“家长燎原奖”“三守好家长”“智慧家长”等一系列的评选活动,对这些活动进行经常性的评估,通过评估推动工作的实施,充分地调动工作的积极性,这既是对优秀教师和父母的一种鼓励与认可,同时也给学生和家长们提供了一个好的示范,给其他的父母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把他们的积极影响传递给了他们。

(二)推进制度化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建设与认同

从家校社协同的实践体系的构建来看,推进家校社协同是一个制度化的过程,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制度化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因此,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制度化实践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制度化的前提是行为要跨越边界,开始时靠个人的影响来保持,而到了中期,靠组织的影响来保持。在更高的制度发展水平上,文化的普遍性足以抵御并弥补强制性的不足。目前,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还处在初级阶段,它的作用主要是由个人或组织的影响来实现的,也就是主要由学校领导、家长学校等团体来推进;学校是整个家校社建设的中心,在此过程中,要强化各个育人主体对协同育人的理念和认识。

(三)以家庭主题式学习,创新家校共育新模式

组织一系列的家庭阅读。指导学生挑选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对身体有好处的课外书籍,教会他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读书热情,让他们懂得与他人进行沟通,让他们体验到自己的成长快乐,从而提高他们的读书效果,从而使他们的家庭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注重家庭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引导父母注重家庭的继承教育,通过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一种共同的教育氛围。学校要对父母进行指导,让他们在家庭教育中更好地起到积极的作用,加强对规范意识的培育,让子女对家庭优良家风的丰富精神内涵进行学习和感悟。

注重对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引导父母建立起良好的成人观,贯彻五育并举,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特征与生长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特长。父母应注重充实学生的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绘画,书法,围棋,乒乓球,游泳,跑步等特长,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结语: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实现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必然要求。贯彻落实“两会”精神,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党对思政工作的全面领导,党政同责,共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共同体,凝聚教育合力,培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程豪,李家成.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交桑影响域的立场[J].中国电化教育,2021(10):33-42.

[2]刘晓春.(2022).从自为到共育:高品质学校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探索.教育科学论坛(26),26-2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