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双减”政策下提升三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与实践探索
摘 要:“双减”政策的出台,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还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数学学科是一门工具类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强运算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完成数学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实际情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能力。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生低中年级数学;运算能力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关于运算的内容,主要包括加法、减法、乘法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看似简单,但是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才能够正确解答。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进行运算时很容易出现错误,不能理解题目意思,导致运算出错。因此,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师要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深入分析,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将课堂与生活相结合,采取有效策略,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运算知识。本文以小学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内容为例,探讨如何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运算兴趣
在小学数学中,有很多的教学内容需要进行运算。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思维能力不成熟,对运算概念理解比较模糊,所以他们在进行运算时经常会出现错漏现象。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算知识,教师可以运用问题情景法,以生活情境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设问题情境: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有一些分数是什么样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回答:“像1/2这样的分数就是两部分相同的分数;像3/4这样的分数就是一份有四个部分组成的分数;像8/10这样的分数就是八份组成一份的分数……”这一点说明什么问题?学生都能说出,这些分数的分母相同,分子不同。接下来,教师又继续提问,“还有哪些分数是这样的呢?”学生发现有些分数没有分母相同,例如3/7,5/9等,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时学生们开始讨论起来,最后得出结论:“分数与整数相比,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它的分子和分母不能整除。”通过刚才的讨论,学生已经明白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即: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可以是整数。
教师出示例题:“如果把一个苹果分成两半,那么原来的一半还是原来那个苹果吗?”学生回答:“当然是,因为它的分子和分母都是整数。”这时教师追问:“那如果把一个苹果切成八瓣呢?”学生答:“这个苹果就不再是原来那个苹果了,因为它的分子和分母都变成了整数。”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明白了:任何一个分数都可以转化为另一个分数,而另一个分数也可以再转化为原来的分数。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将抽象的运算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习变得有趣,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并且能够站在他人角度去思考问题,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意识。此外,教师还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了现实生活中的相关图片,帮助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激发了学生的运算兴趣。
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自我体验、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运算的乐趣,并能够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培养良好的运算能力。
二、加强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思维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直观展示教学,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点,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能力。
例如,在开展分数加减法教学时,有些教师会将25分之1这样一个概念直接告诉学生,学生无法对此进行深层次思考,就很难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此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将这个概念进行形象地呈现,让学生看清分子和分母之间的关系。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看看能否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找到解决方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不仅能培养良好的运算习惯,还能让他们形成系统的运算思维,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十分有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重视直观教学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主动探索运算规律,从而进一步提升运算能力。例如,在学习“分数乘法”时,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可以将一张桌子进行拆分,把桌面、桌腿、桌边分别作为一个整体,然后再将这几个部分组合起来,组成一张新的桌子,以此来说明分数的乘法性质。接着,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我们能不能把桌面和桌边再拆开,变成两张桌子呢?”学生会发现,这样的话桌面和桌边就没有办法再拆分了。这时,教师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由于桌面和桌边都是由不同的部分组成的,所以它们无法相互组合。但是,如果将桌面和桌边合并到一起的话,那么它们就可以成为一张完整的桌子了。此时,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桌面和桌边无法组合呢?”教师可以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解释:“因为桌面和桌边虽然属于不同的物体,但是它们都是由不同的物质组成的,所以无法组合在一起。”
通过这样的互动交流,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分数的乘法性质,而且还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此外,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进行合作交流,提升学生运算技能
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交流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之前,要先对题目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明确题目考查的内容,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找到解题思路,最终得出正确答案。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下提高小学生低中年级数学计算能力策略研究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为孩子们的数学学习之路铺设坚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邢华霞.利用微课资源实现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的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1,23(16):215-216.
[2]刘二林.希沃白板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8):276-277.
[3]许寒妹.基于陶行知生活理念的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构建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8):208-209.
本文课题配套论文,课题名称:“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生低中年级数学运算能力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3-HYJJ-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