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百色“乐圩日”的本土资源在幼儿园混龄自主游戏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本研究以广西百色"乐圩日"传统文化为载体,探索将地方集市文化转化为3-6岁混龄幼儿游戏活动的实践路径。通过一年半的行动研究,形成"文化解析-游戏转化-教学实施"三步转化法:提取圩日典型场景创设角色扮演区,将传统交易转化为数概念游戏,利用民族手工艺开发美工活动。实践表明,混龄游戏情境有效促进了幼儿数学应用、社交协作及文化感知能力的发展,大龄幼儿在引导同伴过程中展现出责任意识,小龄幼儿通过模仿获得认知提升。基于PCK理论的本土化改造策略,为民族文化融入学前教育提供了可操作范例。
关键词:乐圩日;混龄游戏;文化传承;PCK理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广西百色少数民族聚居区幼儿园文化育人调研揭示三大现实困境:
(1)静态文化符号难以转化为动态教育实践,如铜鼓图案的节气内涵未被挖掘;
(2)分龄教学割裂传统圩日代际互动模式,丧失跨龄模仿机会;
(3)民族文化活动停留表面展演,欠缺"以物易物"等深层智慧体验。
研究提出游戏化传承路径:
(1)将圩日场景转化为数学交换、手工制作等游戏载体;
(2)构建混龄游戏机制模拟真实圩市协作;
(3)开发系统课程体系,使文化传承如呼吸般自然融入日常活动,助力儿童在体验中理解"三日一圩"的生活智慧,探索民族地区文化育人新模式。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文化解码-游戏重构-循环优化"三阶模式,在广西3所幼儿园开展壮族圩日文化教育实践。研究团队历时18个月,分三阶段推进:
(1)文化解码:选取典型圩日进行田野调查,提炼出"绣球传情"等8个文化符号,数字化处理铜鼓纹样形成拼图模板,系统整理37首童谣及14则民间故事。
(2)游戏重构:创建双语模拟圩市环境,开发分层游戏体系——小班感官操作(糯米饭分类)、中班角色交易(以物易物角)、大班文化探究(圩市制图)。创新研发磁性计数币等安全教具,保留文化特性。
(3)循环优化:建立"观察-研讨-改进"机制,通过视频分析及时调整游戏难度(如将实物交易简化为卡片配对)。开发《家园指引手册》促进文化共识,跨园轮岗教研使教具迭代优化(铜鼓拼图成功率提升37%)。
实践表明,该模式有效实现民族文化与幼儿园游戏的有机融合,为本土文化传承提供可复制的教育路径。
三、研究结果
经实践验证,混龄游戏产生多维成效:
3.1儿童发展
(1)数学应用:88%大班生掌握10以内货币兑换,中班生通过"五色饭称重"理解重量比较,自制树枝天平进行板栗砝码交易
(2)社交进阶:大班生制定"壮语加分制"等游戏公约,中班协商成功率从43%升至79%
文化认知:72%幼儿能辨识铜鼓青蛙图腾,大班生创新改造传统纹样为"太空船图案"
(3)创意表达:累计创作327件融合作品,如电子铜鼓、心情绣球(红表开心/蓝需帮助)
3.2教师发现
(1)大班"文化小使者"教学具象化(如教五色饭分解为"铺蕉叶如盖被子")
(2)中班自创"数数+猜拳"双重纠纷解决法
(3)小班实现从模仿搓糍粑到创造彩虹配方的创新链
3.3家园联动
家庭文化互动频率提升2.3倍,涌现祖孙共制艾粑、重走赶圩路等案例,超60%家庭开展"家庭圩日"活动,实现文化认知向家庭自然延伸。
四、教育建议
基本研究提炼本土文化游戏四维实施框架:
1.环境创设
(1)设触觉区(可操作壮锦织机模型)、动态文化墙(展示幼儿圩日地图)、模块化移动圩市
(2)建立"文化节气"场景更新机制,配套主题工具包快速转换场景
2.阶梯活动
(1)分龄设计:小班感官体验(布料盲盒)、中班交易挑战(刻度竹筒量具)、大班市集改造(结合编程机器人)
(2)文化转化:符号(3D图腾拼图)→行为(签到游戏学"三日一圩")→精神(纠纷调解融和合理念)
3.教师支持
(1)开发观察工具:"三色表"追踪认知冲突/文化理解/创新行为
(2)分层引导策略:从基础提问锦囊到创意孵化站,将幼儿自制电子铜鼓纳入正式教具
4.协同网络
(1)家庭联动:祖孙任务卡(学童谣、赶圩故事访谈)、家庭游戏材料包(餐桌角色扮演)
(2)社区融合:非遗传承人定期授课、真实圩市设儿童专属摊位实践
(3)成果共享:家庭创新食谱/游戏纳入课程,平台累计上传237个文化微视频
该框架系统整合环境-活动-师资-社区资源,形成文化传承教育闭环。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经历经18个月实践,研究实现文化传承与儿童发展融合:传统铜鼓纹样转化为游戏材料,圩日智慧融入儿童日常互动。大班生自制"壮语计算器"指导货币换算,中班创"情绪绣球"(红色表喜悦/蓝色需帮助),印证传统文化可通过游戏焕发新生。
5.1核心转化策略
(1)双向转译法:将圩日"估堆交易"转化为数学游戏
(2)混龄反刍机制:大班幼儿成为文化传递的动态载体
(3)生态迭代模式:家园共构推动文化代际创新
5.2深化方向
(1)拓展多元文化转化:开发苗族坡会、侗族建筑等专项工具包
(2)建立长效追踪机制:开展五年期文化认同发展研究
(3)构建智能支持系统:研发含文化素材库与年龄适配算法的数字平台
教育者通过专业转化,可使传统文化成为儿童发展的鲜活养分。当电子铜鼓融入编程课,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空间彰显。期待更多实践让本土文化扎根童年,在游戏中培育文化自信的精神根系。系。
参考文献:
[1] Vygotsky L S. Mind in Society[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2] Shulman L S.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87,57(1):1-23.
[3]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覃德清.壮族文化的传统特征与现代建构[J].广西民族研究,2006(02):68-75.
[5]廖明君.铜鼓文化研究九讲[M].民族出版社,2018.教育转化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