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的城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机制的研究

王慧慧
  
少年智力开发报·创新教育
2024年1期
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实验学校 271104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作用,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城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才能有效地保障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多重机制,一路领航

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可以有效地为中小学生的一生健康成长奠基。

(一)心理预警机制

心理问题往往不那么明显,建立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可以有效预防因微小挫折引起的悲剧的发生。学校建立了以班主任为主导、心理教师全面配合,家校双向沟通协调的心理预警机制。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发现问题,及时与心理教师沟通,必要时转介,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

(二)心理健康融合教育机制

各学科教师要善于打破学科界限,挖掘本学科中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素材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比如: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含有很多心理主题相关内容,语文学科中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情感认知能力;艺体课程中也可以找到类似素材,比如,同学们在上音乐课时,可以调节情绪、放松身心;在体育课上,可以习得挑战困难的勇气,从而增强心理韧性。

(三)心理健康自我完善机制

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正向的自我暗示,改善学生的消极心理状态。教师可以运用他们的权威身份和积极的心理暗示原则来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发他们的潜力。比如,例如,对于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有优点和长处;对于缺乏安全感和内向的学生,引导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不要轻易相信消极暗示。

二、打造团队、高效联动

(一)学校层面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提升离不开高素质、高效联动的团队。学校经过选拔和培训,成立了心育教师团。教师团由专兼职心理教师组成,成员们全部持证上岗,定期学习、积极充电,严格恪守职业道德规范,以科学的态度和专业的素质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家庭层面

学校通过竞选,聘请具备专业素质、学习能力强、热心家校事务的优秀家长组建校级家委会,每个班级组建班级家委会。家委会根据家长需求,策划方案,组织家长定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家长们在学习、体验以及经验分享的过程中,促进了养育观念的碰撞、重组,从而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三)社会层面

学校依托本地经济特色,在家委会的帮助下,建立了“艾小米”实践基地,并设计开展了系列课程、分年级筹备组织了各项实践活动,同学们在学习体验与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汲取文化营养,为自己的心理注入能量;学校与大智教育集团进行合作,定期邀请专家来校指导,也包括对教师和学生的针对性心理健康指导,同时,学校也邀请本地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专家型教师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帮助教师和学生进行心理维护。

三、课程设计,特色创新

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常规教学体系,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有班级每两周开设不少于1 课时心理课。教师团成员认真选取素材,以情景表演、故事分享、游戏体验等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获得真实的心理体验,掌握心理调节技术。

(一)精心设计、不断打磨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于城镇小学来说,还是一个相对新鲜的事物。在课程开展前期,教师团成员们进行了充分的备课、磨课,观看了诸多优秀课例,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流程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概念,保证学生能够在课程中获得丰富的体验,而不是流于形式,甚至对学生造成心灵的二次伤害。

(二)家长学校,科学育儿

为了促进家校协同育人的落地,学校开设了家长学校,每月开展一次学习课程,并创新教育形式,包括知识讲座、直播讲课、体验活动、经验分享等,帮助家长们了解小学生心理规律,关注自己孩子身心健康,增强亲子关系。

四、实施载体,防治结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重视预防,还要注意学生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因此,学校通过以下方式,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有效地了完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一)志愿者心理服务

学校与当地及临县社区通力合作,组建了一支心理志愿者小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相互配合,设计开展系列心理主题活动。

(二)校园心理节

学校每年5月份都举办校园心理节,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2023年,学校围绕“基于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的城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机制的研究”课题,开展了主题为“爱我·从心开始”的校园心理节,分年级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重新认识了自我,增进了亲子沟通。

(三)班级心理委员

朋辈效应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龄人之间通常具有相似的价值观、兴趣、教育和文化背景,他们的沟通和互动往往更顺畅、更频繁。        自小学中高年级起,每班配备 2 名心理委员。心理教师定期组织成员们参与培训,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有效地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专业心理辅导

学校成立“心灵驿站”,认真开展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可以及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心理服务,为全校学生建立心理档案。驿站在每个教学日都面向全体师生开放,并通过公告栏、校园广播、公众号等途径,公布各级心理求助校内外电话、信箱等,及时回应和帮助有需要的学生。

根据地区特点、学校实际及学生特点,学校开发了具有本土特色的育人模式,使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具体、规范。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有助于建立一个多层次、更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的通知 [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212/t20121211_145679.htm,2012-12-11.

[2]  左晓荣. 建立三重机制,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J]. 德育与管理,2021(6):17-18.

[3] 陈晓芳. 例谈家校社共育下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 (35) : 61-6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