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非遗“舞狮”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及其教育启示
摘要:本文研究了非遗“舞狮”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及其教育应用。首先介绍了四川泸州地区的非遗项目“班打狮子”和“玄滩狮舞”的传统文化意义和重要性。然后分析了非遗“舞狮”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影响,包括身体素质与协调能力、心理健康与情感表达、文化认同与传统价值观、团队合作与社会交往能力。随后探讨了非遗“舞狮”在中学生教育中的应用,包括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学校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发展等方面。最后,对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进行了分析。本研究的结论为非遗“舞狮”在中学生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加强对非遗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教育实践的探索,以更好地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舞狮;中学生;身心发展;教育应用
一、泸州非遗“舞狮”项目概述
(一)泸州非遗“班打狮子”与“玄滩狮舞”介绍
泸州非遗“班打狮子”和“玄滩狮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泸州纳溪地区的“班打狮子”是一项古老而精湛的民俗文艺活动,表演者需具备出色的身体素质和技艺,通过表演高难度的动作和悬念性的演绎,展现出独具魅力的表演艺术。其起源可追溯至清代光绪年间,至今仍在泸州地区广受欢迎,并于2022年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另一方面,泸县的“玄滩狮舞”是一种具有北狮派系特色的武狮流派,常以雌雄成对出场表演,表演套路丰富多样,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武术元素,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这项传统艺术于2009年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两种非遗项目不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更是代表了泸州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展示了中国狮舞文化的精髓,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精神。作为文化的传承和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社会意义。通过非遗项目如“班打狮子”和“玄滩狮舞”,人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饱满的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和发展。它涵盖了各个方面的民俗、民间艺术和传统技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传承文化精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因此,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可以促进文化传统的创新和发展,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三)“舞狮”在中学生身心发展中的潜在作用
泸州“舞狮”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潜在的积极作用。通过学习和参与“舞狮”,中学生可以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有助于培养健康的体魄。参与“舞狮”可以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表演和舞蹈,有利于发泄情感、缓解压力,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舞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助于增强中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培养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和理解。此外,通过“舞狮”团队合作的训练和表演过程,中学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凝聚力。因此,非遗“舞狮”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潜在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促进其身心健康和全面素质的提升。
二、非遗“舞狮”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一)身体素质与协调能力
非遗“舞狮”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身体素质与协调能力的培养上。参与学习和表演“舞狮”可以有效锻炼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力量、耐力、柔韧性等方面。狮舞中需要进行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如跳跃、倒立、搔痒等,这些动作的进行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基础。此外,狮舞表演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要求学生在动作的完成过程中保持整体的协调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反复练习和表演,中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有利于全面提升身体素质。因此,非遗“舞狮”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在于促进身体素质与协调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心理健康与情感表达
非遗“舞狮”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还体现在心理健康与情感表达方面。通过参与狮舞的学习和表演,中学生可以得到情感的宣泄和释放,有助于减轻学习压力和情绪紧张。在狮舞表演中,学生需要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舞姿来诠释角色,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内心感受,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商具有积极作用。此外,狮舞表演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表现力和舞台表演技巧,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参与集体表演也有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团队凝聚力,促进情感的共鸣和共同体验。因此,非遗“舞狮”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表达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阳光的心态,提升情感表达能力,促进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认同与传统价值观
非遗“舞狮”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化认同与传统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和表演狮舞,中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舞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参与其中有助于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同时,“舞狮”所传达的传统价值观,如团结、勇敢、正义、忠孝等,也会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积极影响。在“舞狮”表演中,学生需要扮演传统的人物角色,学习传统的表演技艺,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文化传统的热爱和传承意识。此外,“舞狮”的传统价值观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有利于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和道德风范[2]。因此,非遗“舞狮”对中学生的文化认同和传统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
(四)团队合作与社会交往能力
非遗“舞狮”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还体现在团队合作与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参与“舞狮”的学习和表演需要学生在团队中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狮舞动作和表演,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在“舞狮”表演中,每个队员都扮演着“舞狮”中不同的角色,需要相互配合、协调动作,这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凝聚力和协作精神[3]。通过共同面对挑战和克服困难,学生能够培养积极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舞狮”表演也促进了学生与观众和其他表演者的社会交往,学生需要在表演中展现出自己的风采和魅力,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舞台表演技巧。因此,“舞狮”对中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沟通技巧和社会交往能力,为其未来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非遗“舞狮”在中学生教育中的应用
(一)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
在“舞狮”课程设计上,学校可以将“舞狮”纳入体育课或艺术课的内容之中,设计相关的狮舞表演技巧和文化知识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制定不同难度和内容的“舞狮”教学大纲,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舞狮”比赛和表演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舞狮”教学实践中,学校可以邀请专业“舞狮”教练或者当地的“舞狮”传承人进行指导,安排专门的“舞狮”训练课程,培养学生的“舞狮”表演技能。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文化展示和演出活动,提供学生展示成果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通过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学校可以有效地将非遗“舞狮”融入到中学生的教育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学校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教育
非遗“舞狮”在中学生教育中的应用还涉及学校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可以将“舞狮”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将其融入学校的文化活动和传统文化教育中。通过组织狮舞表演、举办比赛、举办非遗文化周等活动,学校可以加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4]。此外,学校还可以设立舞狮社团或者传统文化学习小组,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非遗“舞狮”学习和表演的机会,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学习。
通过学校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可以加强对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弘扬,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发展
非遗“舞狮”在中学生教育中的应用可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学校可以将学生参与非遗“舞狮”列入综合素质评价的范畴,对学生的狮舞学习、表演技能、团队合作能力等进行评价,从而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情况[5]。此外,通过学习和表演,学生可以培养自身的自信心、合作精神、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水平。
学校可以通过系列表演、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个人才艺和综合素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对学生参与非遗“舞狮”活动的评价,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
因此,非遗“舞狮”在中学生教育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四、结论与展望
(一)非遗“狮舞”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影响
非遗“舞狮”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积极影响。首先,在身体素质方面,参与“舞狮”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灵活性,提高他们的体能水平。其次,在心理健康方面,“舞狮”能够促进学生情感的宣泄和释放,缓解学习压力,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传统价值观。此外,通过“舞狮”团队合作和社会交往,学生可以提升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技巧。
展望未来,非遗“舞狮”项目应继续在中学生教育中得到重视和推广。学校可以进一步加强非遗项目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学习和表演“舞狮”。同时,学校还可以加强对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弘扬,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传统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熏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教育实践中的启示与建议
教育实践中,非遗“舞狮”为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建议。首先,学校应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教育,将其融入学校的教育体系中,为学生提供更多与非遗项目相关的学习机会。其次,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应加强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非遗项目的了解与研究,提升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和体验非遗项目与其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
另外,学校应加强与社会资源的合作,邀请专业的“舞狮”艺术家或团队进校指导,举办文化展示和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实践平台。此外,学校还应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将非遗“舞狮”等传统文化元素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的范畴,充分肯定学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努力和表现。
总体而言,非遗“舞狮”项目在中学生教育中的应用提醒我们应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与非遗文化相关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本研究主要关注非遗“舞狮”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但对于具体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情况的深入调查和研究还有待加强。其次,研究范围受限于非遗“舞狮”,对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应用尚未进行深入探讨。另外,研究样本的选择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也可能影响了研究结论的全面性和普适性。
未来的研究展望包括深入挖掘非遗项目在中学生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探索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学生成长发展的积极影响。同时,应加强与学校、教育机构的合作,进行更为系统和全面的研究,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更多可行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此外,对于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也需要更多地关注,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非遗项目学习资源和机会。未来研究还可以拓展到不同地域和背景的学生群体,探索非遗项目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影响,为非遗项目教育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中华,余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学课程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3):34-38.
[2]晁成林,赵梦艳,董行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教育中的融合与传承研究——以宿迁市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13):134-138.
[3]曾丽丽.非遗进高校 为传承添活力[J].文化产业,2023,(34):94-96.
[4]张晋轩.“非遗”视角下小学体育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路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22,44(06):100-105.
[5]徐珂.非遗文化在中小学舞蹈教育中的传承[D].山东师范大学,2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泸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泸州市民俗文化研究会,2024 年度民俗文化研究课题“基于非遗‘舞狮’健身操编创的民俗体育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编号:Lzms2024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