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的备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

那布其
  
少年智力开发报·创新教育
2024年10期
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高力板中学 029400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初中化学教学改革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大单元教学模式逐渐成为重要的教学策略。然而,备课、教学与评价(简称备教学评)的一致性仍是当前教学实践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探讨了在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背景下,如何确保备课、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并结合九年级化学教学的实际案例,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备教学评一致性;核心素养

1.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化学课程越来越重视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这一背景下,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统筹知识和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日益受到教师的关注。大单元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设计内容紧密关联、贯穿整个教学单元的学习任务,还要求将知识点系统化,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还强调教学评价的多样化与科学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备课、教学与评价的协调统一,从而实现真正的“教—学—评”一致。

2.基于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的备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的重要意义

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备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多个层面。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大单元教学强调知识的系统化和情境化,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统筹考虑单元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而在教学中体现这种系统性,并在评价中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果备教学评无法做到一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只掌握了零散的知识点,无法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而影响其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九年级化学中,酸碱反应是一个重要的单元内容。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明确不仅要让学生理解酸碱的基本概念,还要通过实验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到酸碱反应的应用场景。如果教学过程中没有切实体现这一目标,评价也没有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进行考查,则整个教学设计就失去了应有的整体性。

3.基于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的备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的问题

(1)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难以做到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与评价方式全面统一

大单元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明确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还需要系统设计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将这些目标有效传递给学生,并在评价中准确衡量学生对这些目标的达成情况。然而,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在备课时习惯性地侧重于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了教学活动和评价设计的整合。例如,在九年级化学中的“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中,教师可能更多地关注如何讲解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而忽视了如何通过实验或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碳与氧气反应的规律。教学活动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而评价时如果仅仅依赖书面测试,也无法真实反映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深度。

(2)当前的评价方式往往无法与大单元教学的核心要求相匹配

大单元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传统的评价方式多以书面考试为主,考查的重点往往是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简单应用,忽视了对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高阶思维能力的评估。这导致了评价结果与教学内容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例如,在“酸碱中和反应”这一单元中,教师可能会通过试卷中的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考查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但这种评价方式并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也无法评估学生是否具备运用这一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一来,评价与教学内容的脱节不仅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无法为后续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反馈信息。

教师在进行备教学评一致性的设计时,往往面临时间和精力上的挑战。大单元教学涉及的内容广泛、知识点众多,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和评价方案制定。但由于课时安排紧张,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难以兼顾所有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从而导致教学内容与评价方式之间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尤其是在九年级化学这一核心阶段,教师不仅要面对中考的压力,还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整个教材的教学任务,这使得他们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时,常常只能选择性地进行知识传授和评价,无法全面考虑备教学评的一致性问题。

4.基于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的备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的对策

(1)教师在备课时应注重教学目标与活动的深度融合

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时,教师应明确每一课时的学习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观察不同金属与酸、氧气的反应,从而加深对金属化学性质的认识。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关注知识的讲解,还要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和探究问题,如“为什么镁在氧气中燃烧会产生白光?”、“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等。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同时也为后续的教学评价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2)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调整评价方式

评价不仅仅是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应关注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酸碱中和反应”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报告的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要求学生描述实验过程、记录反应现象并分析结果。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够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反映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教师还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例如“酸碱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通过这样的题目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一步考查他们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过程性评价可以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能力发展。例如,在“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分组讨论,观察不同条件下碳的燃烧现象,并通过课堂提问或小组汇报的方式,实时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终结性评价则可以通过单元测验、实验报告等形式进行,总结学生在整个单元学习中的表现。通过这种综合性的评价方式,教师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在大单元教学中的学习成效,并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5.结束语

在新课程标准下,备教学评一致性是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的重要研究方向。通过确保备课、教学与评价的统一,教师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然而,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诸多挑战,教师需要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克服这些困难。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备教学评一致性将为初中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洁.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3.

[2] 周爱国.新课标视域下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 8(8):7-9.

[3] 肖承云.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探析[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六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202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