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创新的理念与实践
——以“亲倾有约”为例
摘要:高校是为党和国家培养造就合格人才的主阵地,加强与改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也是培育组织活力、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有效途径。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关于如何有效创建高校基层党建品牌日渐成为党建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热点。本文从高校基层党建品牌现状切入研究,将“三全育人”作为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创建的总体目标,系统分析了创建高校基层党建品牌的理论依据与育人方案,以浙大城市学院计算机与计算科学学院构建“亲倾有约”高校基层党建品牌为研究案例,精准阐释了创建高校基层党建品牌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举措,有效推动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创新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三全育人”;基层党建;品牌创新;“亲倾有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作为高校党组织战斗力的基础,高校基层的党建工作品牌建设既是当前新时代加强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中一个崭新的课题,更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高校院系通过创建党建工作品牌,在强化党建引领、改进工作方式、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有较大的进步。直面新形势和新要求,高校在基层党建品牌建设中尚存在内容趋同、持续性不强、受众不广等现实问题,影响高校党建质量进一步提升[1]。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培育与创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品牌是贯彻落实党建相关要求、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能力以及强化党建政治功能的新思路与新方式。浙大城市学院计算机与计算科学学院党委(以下简称“计算学院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融合学院学科特色,打造自身党建品牌,创新推出“亲倾有约”党建品牌活动,不断深化“三全育人”教育模式,切实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增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影响力。
一、高校基层党建品牌的现状与问题检视
高校建设工作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高校党建工作的内容体现了党对高校的要求上,同时还体现在高校五项工作职能履行过程中。总体来讲,高校作为为党培养人才的主阵地,高校党建工作主要内容应该与党的建设内容保持一致,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意识形态工作协同发展,灵活运用哲学思维和系统方法全方位加强党的建设[1]。在高校党建品牌的构建过程中,可以从价值论、方法论、任务论、支撑论、系统论、工程论等多方面展开探析[2]。
高校党建品牌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政治目标、组织职责、组织方式、工作形式、工作水平等组织的内部要素,通过党组织的工作方式,实现基层党建工作资源整合与目标升华。高校党建需将“品牌”的理念借鉴到实际工作中,可采取管理学、经济学的品牌理念和观点,创新党的建设工作[3]。高校党建工作品牌,运用品牌管理理念,并结合高校党建规律,探索体现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的新的党建工作机制,以期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提高其科学化水平的有效途径[4]。
高校党建品牌建设有以下特点:一是,高校党建品牌的创建体现了新时代特色和发展要求的高度理解。品牌的创建展示新时代发展的需求,比如党员意愿表达途径的建立和基于信息技术的党员管理模式等,都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基层党建品牌的创建强调创新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应有之义。品牌的创建体现了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探索,实现思路上有创新、内容上有特色、机制上有突破、方法上有变革。品牌效应则进一步提升党组织的先进性和保障力,发挥示范作用、导向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多位学者立足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特殊性,谈到了创建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高校基层党的工作建设的现实成效来看,品牌建设尚有如下问题:一是品牌项目趋同性强,特色不够。党建项目内容趋同性强其体现在党建内容设计上没有因地制宜,没有很好把握与充分挖掘高校的学科基础与专业特色。党建独特性不够其体现在党建活动流于形式,无论是教师党支部亦或是学生党支部无非都是一成不变的主体学习与实践参观。二是党建品牌培育不够,持续性不强。党建品牌培育不够其主要表现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设计立意着眼不够长远,品牌建设创新性不足、探索性不强。党建品牌培育的持续性不强正是由于对党建品牌建设缺乏深入研究与品牌创新导致无法将党建工作与高校基层业务有机结合,难以形成其品牌的特色与亮点。三是党建工作受众不广,价值性不高。党建工作受众不广是由于绝大多数党建活动无法做到有效吸引师生的注意力和激起参与兴趣,导致高校党员的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足,从而无法有效保证其教育的引领作用。党建工作价值性不高是由于大多数高校党建工作没有融合其学科特色与自身优势,一味地进行政治学习,因此无法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价值。四是党建特色凝练不精,标识性不明等问题。党建特色凝练不精是因为内容缺乏创新性,无法形成其独具特色的标识。党建标识不明是因为高校党建活动主题不能精准表达其工作内容,主体凝练墨守成规,没有体现其品牌自身特色。以上问题也成为了当前高校推进党建工作品牌化创建的重大难点与主要突破口。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创新的重要意义与实践逻辑
1.重要意义
“三全育人”强调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高校基层党建品牌构建的有效路径,能够应对高校基层党建品牌构建所面临的困境。“三全育人”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助推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全员育人的理论有助于拓展党建工作的受众。传统的党建工作主要局限在党员内部而忽视了广大群众,导致部分群体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而全员育人的理论则突破了这一限制,它将党建工作范围扩展至全体师生。这种转变使得党建工作变得更加包容与普惠,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其中,从而实现全员共育,其结果不仅拓展了党建工作的受众范围,还加强了党建活动与广大师生员工之间的联系。
全过程育人的理论能够增强党建工作的持续性。全过程育人要求基层党建从学生入学到毕业、从课堂到课后、从学习到生活的全过程中贯彻落实好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有效解决党建活动主题频繁变动的问题,使党建品牌建设形成长效机制,进而保证党建工作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全方位育人的理论能够突破党建项目的趋同性。全方位育人的理论强调个体多样性、多元方法和全面发展,有助于创新党建项目,打破同质化趋同。通过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提供多样化教育途径,党建工作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与实现个性化培养。这种理论引导下,党建项目可以在内容、形式和目标上注入创新元素,既避免传统党建项目的单一性,也更加有效地满足学生自由而全面成长的需求。
2.实践逻辑
在“三全育人”的理念指引下,计算学院党委在构建"亲倾有约"高校基层党建品牌的实践中进行了系统思考,形成了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创新的思路与逻辑。简言之,“亲倾有约”项目以“师生有需求,事事有回音”为目标,以亲倾资源库筑底,更新“问、联、解、评、改”五阶段闭环育人系统,探索党建品牌创新数字化育人改革新思路。
“亲倾有约”共分为五个阶段,其共同形成了闭环育人业务流程。第一阶段是“问”,主要目标是以亲倾树洞为主要渠道,供学生进行日常生活提问和情绪体验分享,收集实际问题,发掘有真实需求的学生,使用文本挖掘技术,研究热点议题和监测用户情绪,整合形成问题清单。第二阶段是“联”,主要内容是以党建工作会议作为协调平台,整合学院领导、专业教师、行政教工、党团支部等多方资源,形成责任清单、整改计划和策划方案,确保问题得到明确界定和有序分工。第三阶段是“解”,通过“亲倾栏目”开展丰富活动,活动涵盖课上课后、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全面贯彻“三全育人”理论要求,多渠道进行宣传推送,广泛传播“亲倾栏目”活动信息。第四阶段是“评”,主要以“亲倾足迹”为评估工具,通过反馈评估和学生画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数据为依据,形成反馈记录,全面评估改革效果。第五阶段是“改”,在收集与整理反馈记录的基础上,再次召开工作会议,进而更加精准地改进育人工作,将改进方案归档,丰富亲倾资源库的内容数据,确保改革的实施和持续优化。
三、高校基层党建品牌的创新探索:计算学院“亲倾有约”党建品牌
基于“三全育人”理论,计算学院在构建"亲倾有约"高校基层党建品牌中,围绕“问、联、解、评、改”五阶段闭环育人系统,开展实践探索。
1.构建“亲倾栏目”交流平台,落实全员育人责任
搭建多元化的交流平台,“亲倾栏目”在学院党委领导下,由专业教师和行政教工共同组成全员育人队伍,在开展过程中有序落实思政教育责任。“亲倾栏目”谋划开设院长(书记)访谈、专业答疑、美好幸福工作室——辅导员谈心谈话、教学政策咨询、你的学业党员来帮、午间学术漫谈等六大栏目。学院领导通过“院长(书记)有约”针对性的进行专业引领、理想信念教育、心理问题疏导,将关心关爱传递到每个学生;各系、所负责人通过“专业答疑”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提升学业水平,制定合理的成长方案;辅导员搭建“美好幸福工作室”,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和学业情况,让更多的同学愿意来找辅导员寻求帮助;教学办老师为学生提供“教学政策咨询”,明晰培养方案、课程选修、学科竞赛相关政策,高效开展学习和科研;教工党员和优秀学生党员开设“你的学业党员来帮”,畅谈学业,共话党史,引导学生深化党的认知;“午间学术漫谈”邀请主题领域内有建树的同学畅谈相关领域的经验、理解和方法,活跃学院的专业学习氛围。
2.“亲倾树洞”、“亲倾计忆”搭建联系,全过程贯穿育人环节
依托“亲倾树洞”与“亲倾计忆”搭建联系,构建起学生从入学到培养再到毕业乃至就业的全过程贯穿育人环节。“亲倾树洞”是学生表达困惑和想法的线上渠道,学生通过“学生端”录入自己的基本信息和问题需求,系统自动进行匹配,将问题进行归类。教师通过“教师端”总结学生特点,通过谈话沟通、导航教育、学业指导、教学联动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亲倾计忆”是学生成长的记录档案,根据“亲情树洞”收集的信息,将学生重要经历记录下来,形成一人一档的成长历程,分阶段设定育人目标。“亲倾计忆”随学生认知、价值观等变化,实施阶段性差异化思政教育。每学年新生入学、评奖评优、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节点重点关注学生动态,在学生生日、重大节日、入团入党等重要时间节点,给予学生特别关心。针对低年级学生,重点关注学生自我认知、学业指导,培育专业认同和大学规划。针对高年级学生,重点关注学生专业应用、就业实训,培育实践素养和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1]马乙玉:《习近平同志高校党建思想论纲》,《毛泽东思想研究》2016年第5期,第56-59页。
[2]施小明、袁媛、尚娅:《基层党建品牌建设科学化研究》,《上海党史与党建》2012年第06期,第36-38页。
[3]郭济汀:《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探析》,《思想理论教育》2014年第04期,第74-77页。
[4]刘卉、张烨:《推进大学生党建品牌建设的路径探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年第09期,第35-37页。
作者简介:吴建绍(1976-),男,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王一鸣(1997-),男,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喻晓洁(1980-),女,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党建研究。
基金项目:浙大城市学院2024年度党建研究课题项目“高校基层特色党建品牌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