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核心素养下初中学校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

刘玲玲
  
教研版·这一代
2022年10期
山东省蒙阴县第三中学 山东省 临沂市 276200

摘要:现如今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在多元文化大背景之下,教育领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期间树立以生为本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在教育阶段为学生渗透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学生文化自觉性,让学生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为此,本文基于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之下,对初中学校教育从业者如何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校本化策略展开了研究与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校本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10-

前言

为了得以确保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切实在初中教育阶段落实,校方就需要与教育从业者基于当前时代发展进行分析,并在教育期间以开展素质教育不断地培养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此,教育部门应当联合校方,根据教育从业者育人方案与培养学生传统文化思想观念需求,加大课程资源开发力度,通过整合教学课程环境建设,从而不断地完善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学习的实践环境,这为实现新课改育人目标,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有着重要促进意义。

一、开展专栏报活动,促使学生培养文学素养

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最为主要的意义便是在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而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1]。初中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大量生活时间均在学校渡过,文学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为了能够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者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传统文化氛围,以开展专栏报活动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

教育从业者可以在学期末向学生介绍“文学进校园”专栏报活动,此时学生们已经经过了学期末考试,即将迎来假期,学生的学业心理负担大大减缓,教育者利用假期时间让学生来准备校园活动,也可以让学生拓宽思路,去往生活中寻找活动素材,而不是局限于互联网和校园中。有些学生在假期去往被唐诗宋词拥抱的城市扬州,学生在此期间深刻地感受到诗中诗人们魂牵梦绕的江南之景,能够让学生根据自身对于江南之美的印象结合诗词进行活动内容设计,使其更为具有真实感。也有些学生去往云南感受少数民族自然风光,少数地区人民依旧延续着古老的习俗,学生们在这里生活旅游的时候能够更为深刻地感受百家思想和乡土民俗,这些亲身经历的感受都在推动着学生进行文化活动参与并抒发自身感想。教育从业者将学生提交的文稿或是图片张贴在专栏报上,不仅能够供以全校学生观览,同时这种以学习者、旅者的心态去写下的内容更是能够使人身临其境,这对于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有着促进意义。

二、建立阅读角,创设传统文化教学情境

在初中教学中,语文、历史、政治、地理这一类偏向于文学学科教材中所向学生呈现的理论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和过往经历,这些需要语言文字表达的内容,也需要学生有一定文字理解能力才能够透彻地了解到其中所向我们传递的信息。而若想要提升学生语言功底,最直接的办法便是阅读大量读物,尤其是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文本读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感受到从古至今世界文学的时代变迁[2]。

因此,初中院校可以基于当前学生对于课外书籍的阅读需求,为学生创设阅读角,并将其打造成安静阅读的环境,从而保障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能够不被人打扰,根据自身对于文学的需求方向和个人喜好,去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文本,以此开阔学生眼界,拓展学生文学层面,也能让学生在更为自由的空间之中汲取不同方向的传统文化精髓。如:喜欢看古代历史战事的,可以为学生推荐《隋唐演义》、《孙子兵法》,喜欢诗词文学的可以看《楚辞》、《诗经》。学生沉浸于阅读之中,也会对书中的一些未知事物产生好奇心,并带着疑惑去寻求答案,这能调动学生自主也读积极性,使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得以有效提升。

三、建设家乡文化长廊,为学生打造信息展示平台

初中学生大多都是同一个地区的学生,但是学生们因为受到义务教育约束,因此极少时间去留心观察自己生活的环境。而为学生建设家乡文化长廊,可以让学生首先了解到自己是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城市,这座城市又有着怎样的文化底蕴。

建设蕴含家乡文化的长廊,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所生活的地方有着怎样的人文风景、历史故事。如:苏州。初中生对于自己的家乡苏州的了解仅仅存在于“苏州好风光”上,却不知为什么说苏州有好风光,也不知道苏州何处有好风光。而文化长廊中让学生了解到苏州的历史文化底蕴,介绍虎丘、东周,重点渲染三千越甲鲜血染吴钩,感叹十万婴啼送太守。让学生感受始终竹径通幽、涛声依旧,洞庭之秋、桃花换酒。这种以传统文化长河构建起来的文化长廊为学生打造了信息资料平台,学生穿过长廊时,不仅感受到了历史变迁,更是感受到了时代进步。

总结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之下,为了培养初中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作为教育从业者应当基于当前教学实际活动场所为学生营造良好传统文化氛围,促使学生参与其中,了解传统文化,并承担起弘扬与发展传统文化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潘亦宁,巩玮,彭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初中校园的路径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22(23):18-21.

[2]铁志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初中校园的困境及对策[J].教育观察,2020,9(11):85-8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