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析律动教学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马力
  
时代学习报·教研参考
2024年5期
江苏省常州市经开区实验小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音乐素养的培养已被纳入小学生重要的素质培养,并被赋予了美育、德育等多重功能,这就意味着小学音乐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乐感,还要从多个角度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必须使用适当的方法来辅助教学的发展,避免教学情节过于平淡、直白,无法发挥学生的个性,锻炼学生的能力。节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示范教学和歌唱教学,感统与身体的“互动”直接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也得到了充分带动,既使音乐学科给低年级学生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又促进了学生音乐敏感性的激发。

一、律动教学的含义分析

在过去的音乐课上,教师主要关注学生的节奏训练,以提高他们的音乐技能。但是,长期使用这种单一的训练模式容易激发学生的个体叛逆心理,而节奏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律动教学不仅能调动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而且更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音乐表演与学生个人肢体动作的有效结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音乐知识。

二、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中律动教学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能力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的逻辑思维方式比较活跃,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各方面的发展空间都比较大。节奏教学应用于小学低年级的音乐课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加学生对音乐节奏的认知,使学生能够随着音乐的节奏做出相应的动作,从而表达自己对音乐的个人感知,通过音乐与动作的同步来获得情感的满足,从而达到情感升华的目的。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演奏,一边创新身体评论,一边表演各种动作,信心倍增。

(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

在律动教学法的应用背景下,学生利用肢体动作描述个人对事物的认知时,感受更深,能够领悟到音乐隐含的内涵。如此一来,既能够丰富学生想象力,又有利于学生对音乐节奏与审美情趣的掌握。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正是培养音乐美感的关键时期,然而,他们各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老师采取律动教学时,必须从学生的音乐基础入手,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他们以肢体动作表达个人情感。

(三)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学生的身心影响大,使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是律动教学法的主要优势。教师通过律动音乐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带领学生主动学习音乐,对音乐的律动元素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继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音乐律动教学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

节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一种手段,但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例如,电视里的歌手随着节奏用手或脚拍击,课堂上有节奏地鼓掌,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节奏教学的一种表现。从低年级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上学路上蹦蹦跳跳,课间和同学一起玩耍,广播练习中随着音乐的节奏摇摆,都属于节奏教学的范畴。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结合音乐节奏中的行为特点,为学生设置有趣的身体节奏活动。笔者一直将身体律动作为音乐课堂的导入环节,其一为放松学生的精神状态,其二为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到律动感觉,所采取的方式也是将学生日常的踏步动作、拍手动作等融入节奏音乐中,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的情境中纵情参与,从而达到放松学生精神、活跃课堂氛围的效果。以一年级音乐教材下册第二单元《春来啦》中的唱歌课《小雨沙沙沙》为例,在教学时首先可以让一年级学生按照节拍进行拍手和点头的律动,然后再加入手指模仿下雨的动作,循序渐进增加律动的复杂性,从而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捕捉音符,增强学生对旋律的感知

悠扬婉转的旋律总是动人心魄,令人陶醉。在聆听音乐时,缺乏音乐素养的学生给出的评价通常都是苍白的“好听!”。至于哪里好听,为什么好听,他们很难给出详细的回答。此外,有的学生认为某一首歌曲的旋律非常棒,但是却无法说出旋律的特点、类型,可见,这样苍白的欣赏方法并不能充实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所以,增强学生对音乐旋律的感知能力,这无疑是促进其音乐水平的关键所在。为了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音乐的旋律,我们同样可以运用体态律动辅助教学。以歌曲《春晓》为例:在教学期间提出问题“不同的音乐旋律会带给人不同的情感体验,营造不同旋律效果的因素与长短音、高低音和强弱音有一定的关联,那么在聆听音乐时应该如何听辨这些细节呢?”学生经过简单地思考给出回答,但多数答案都是模棱两可的。于是,顺势指出体态律动“先前我们利用体态律动感知了音乐的节奏,现在我们再用体态律动感知下音乐的旋律。即是说,利用体态律动感知一下音乐的长短音、高低音和强弱音等部分。”对此学生表示“我可以利用伸开手臂、握拳,或者是轻轻蹲下的方式表现长短音和强弱音、高低音。”“在表现长短音的时候,会逐渐张开双臂,然后逐渐抱住双臂。”当学生做出回答之后,带着他们回归歌曲《春晓》,然后动员他们利用体态律动表达出春晓的旋律特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融入对重点的思考。当然,在学生围绕旋律进行律动的时候,还可以鼓励学生模仿作品人物的形态特征。比如《春晓》中百鸟飞翔的模样等,由此让学生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

(三)利用形体动作进行体态律动教学

首先,小学低年级的音乐作品情感比较饱满,但由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还处于身心发育的过程中,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很难引起学生与音乐作品之间的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应运用节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肢体表达,引导学生不断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交流。其次,在实际教学之前,教师应该教学生掌握基本的身体动作。学生只有掌握了准确的肢体动作,才能更好地深刻感知音乐情感。例如,在进行《闪烁的小星星》一课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先教学生一些基本的形体动作,如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五指伸开,同时教师可以做出相应的示范动作,将手臂摆在正上位或是正下位、胸前位等,学生在掌握了这些手臂的正确位置以后就能更加准确地做出相应的体态律动。再次,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闪烁的小星星》一课所表达的轻松、欢快以及活泼的情感氛围,并鼓励学生结合所学动作进行律动的表达,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充分感受到作品的欢乐情感,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基本素养。

(四)融入乐器,培养乐感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入乐器,积极开展教学。通过乐器的介绍,学生在打乐器的过程中可以更好感受到音乐训练的节奏,更容易找到节奏感。节奏教学与学生掌握音乐节奏具有相同的功能,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找一些乐器或实物来代替乐器,让学生通过敲击来感受音乐的节奏。对于一些节奏感较强的音乐,教师可以通过敲鼓槌等方式引导学生去感受节奏,并根据音乐的节奏进行相应的节拍,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感受音乐的节奏。通过亲身感受节奏,学生可以有效地融入情境,快速掌握节奏感,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模仿音乐会的指挥,用手势引导学生。情感和节奏的表达可以通过手势的速度和速度来表现。例如,音乐的高节奏可以用手臂的大摆动来表示,缓慢而悠扬的音乐可以用手臂的小摆动来表示,手臂的缓慢下降表明音乐处于暂停或结束状态的中间。这种身体节奏的引导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身体节奏的感知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能力。

(五)充分利用新型教辅设备,开展高效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各种教具作为辅助进行教学,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也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教具的充分应用在音乐教学和肢体旋律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新型教学辅助设备将知识投射给学生,然后通过大屏幕播放画面。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学习音乐知识,还可以观看与歌曲相关的MV,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视频中歌曲的真实含义,从而加深对歌曲的理解。提高意识和参与。

例如,在学习《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曲目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本首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王二小这一英雄人物事迹的相关视频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对这首曲目的演唱情感产生初步的了解,随后教师展开相应的律动训练,并对学生训练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系统性地解决,让学生能够将个人真实情感融入训练环节当中,并通过个人的肢体动作来以全新的模式将本首曲目诠释出来。

(六)采取行动游戏的方式

为了更好地应用律动教学法,教师应提前备案,对游戏情节进行合理设计。若老师单独编排学生,既损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又不利于课堂氛围的控制,挫伤学生学习热情,打击学生自信,使他们失去在班上展示自己的勇气。课堂上更适用小组编排模式,针对律动课程,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主动加入小组课。利用这一教学模式,既可以节约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又能够使学生在小组协作或讨论中树立团队协作意识,获得更强的进取心。在小组模式下,教师引导学生重温已好的知识要点,包括重点曲目和曲目中的疑难点等,利用重复练习赋予学生更优的学习体验。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对上节课程内容进行复习后,利用业余时间加以巩固。接着进行分组上台表演,表演主题有“最有趣的小组节目或最吸引人的小组节目”等,班级师生以投票方式进行,哪个小组得分最高,就会得到小红花、作业本或者铅笔等奖品。

综上所述,节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具有非常深远的应用价值和作用,是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小学音乐创新改革的关键。充分发挥节奏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最大应用效率,有效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全面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核心素养贡献新的力量。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