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依托项目实践,构建基于全过程的中职 “国”字号陶艺信息化课程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陶艺 课程思政 评价方式
通过划分教学内容与对象,建立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的良性互动机制,以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为引领,通过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结合、地方特色文化与陶艺结合、信息化与传统手工制作结合、竞赛、服务当地产业活动与陶艺相结合的方式,展开陶艺文化教学与传承的改革。以陶艺工作室为切入点,建立信息化平台的陶艺实训工作室,展开学生作品校园展览、陶艺行业展示、企业辅助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让兄弟院校关注的美育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的讲话精神。结合当前思政融入课程,文化创新理念的不断加深,如何建立陶艺课程价值性与知识性相融合的技能教学整体设计的学业质量评价体系成为了值得关注的问题。
通过高技能人才教学团队、信息化教学、课程思政这3个方面进行融合,直面当前知识技术性专业课程的评价问题,将我校的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项目--陶艺真正实现信息化的全过程质量评价,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1)根据课程研究思路,从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方面考虑:
第一、从整体评价系统方面考虑,利用增值评价方式,课前课中课后全方面考核学生综合素养。企业、社会评价学生作品,学生在思想、专业技能上受到深刻的洗礼,以“三层面三维度六要素六评价”形式,科学开展课程思政增值评价方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① 全方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思政教学考核,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考核方式与内容,注重价值观塑造。
② 分层次。可采用“三层面三维度六要素六评价”为主体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坚持以地区、湾区、国家层面的思政元素,分层次的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建设当中,达到专业与课程的完美融合。
③ 多维度。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秉持多元多维评价方式,用文化设计的融入、利用、创造和表达的程度,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用增值评价的方式评估学习效果。
第二、在具体课程评价进行过程中,以“六步走”方式,提升课程知识性与思政价值性评价的融通评价。
以“认识美-赏析美-领悟美-创造美-阐述美-传播美”的五步走的方式去挖掘,纵向与横向全面发展,从每节课到整体课程体系的评价方式,建设知识性与价值性相辅相成逐步提升的评价体系。
①“认识美”。深度挖掘中国元素作为项目中课程的载体,初步认知学生对于载体的认知情感、态度,了解价值取向以及提升空间。
②“赏析美”。引导学生对于载体进行进一步分析、提炼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显性与隐性双方面影响学生,润物细无声,外部提升能力,内部培养情操。
③“领悟美”。情感、态度升华,领会课程载体的内化本质,深化了解文化、人与艺术的关系,与中国文化自信的社会基础紧密联系。
④“创造美”。传统文化是“思政教育”的大舞台,社会实践是“思政教育”的优手段。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导向,紧扣产教融合,以双高建设与国家创新教学团队为依托,双精准教学,跨学科合作,价值性与知识性相融合,综合培养创新能力。
⑤“阐述美”。本项目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特点出发,旨在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基础上,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文化共鸣。从内而外散发文化自信。
⑥“传播美”。学生在思想、专业技能上受到深刻的洗礼,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根据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方面的需求,对于教学体系进行整体设计方面的调整:
第一、在知识技能性培养为重点,主要以“两块三融四结合”模式,围绕着”如何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根据中职生的特点进行的陶艺教育教学和传承技能两方面的解答。
① 两块:是指陶艺教学中的基础传承模块和拓展创新模块。基础传承模块主要指陶艺基础审美与专业技能的传授,按照中职学校陶艺课程面向不同专业人群进行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拓展创新模块主要是在专业技能基础上的针对性提升,包括陶艺校企工作室课堂模式的开展及校内外的专业实践,注重传承陶艺技法创新与推广陶艺文化。
② 三融合:主要是指以学校为主体,融合企业、行业、学校三方共同参与陶艺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合作机制。
③ 四结合:指精神引领下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结合;信息化与传统手工制作的结合;陶艺与地方特色文化结合;陶艺与竞赛、振兴乡村产业的服务结合。
第二、在价值性培养为主要方向中,以“三个建设”为指向,不断增强内生动力
①建设载体,达到美技双线并行
以美育为根本,以课程为载体,以传统文化的陶艺制作技能来实现技能生手、技能熟手、技能能手和内在美的学习融入、领会融合、应用融通,从而达成课程教学目标,由外而内培养学生对中式美学的追求,潜移默化的塑造学生由内而外的美好品格。通过传统中式元素的设计与制作,中式故事文化的熏陶作为育人策略以及课程的实施载体,实现技能美;培养职业素养、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实现内在美,达到美技双线,“双线并行”的思政全过程融入课程教学模式。
②建设目标,达到人才培养要求
建设课程内容:以国家目标、湾区战略、中山产业为主要方向,融入文化知识,提高价值取向。
建设课程目标:让学生在结合地域产业进行专业技能学习时,通过劳动实践来把中国文化及爱党爱国、建设家乡的精神融入其中,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美德。
③建设手段,达到信息化全面融入
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地方产业,振兴乡村经济的思想融入课堂,为“环境育人”以及后期的数字性评价体系的开展提供了条件。
⑦利用家校社三位一体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同步课程,展开实际项目案例制作,信息化与劳动教育融通、企业需求与课堂内容结合,“课、证、品”三者融合,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内在思想外在行动,在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便于质量评价体系的数字化建立。
通过高技能人才教学团队、信息化教学、课程思政这3个方面进行融合,解决陶艺课程中价值性与知识性在教学系统与评价系统中融合的问题。充分发挥“省技术能手教学团队”在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做法与经验,将课程的价值性与知识性真正融入到课程中。细化分层次教学,以点带面推动知识技能类课程在职业院校课程的规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