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万少芳
  
天卓梵尔媒体号
2023年10期
广州市南沙第一中学511457

摘要:在新时代,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能力,探索其培养新路径,将有利于提高心理育人水平。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能有效推动学生认知、情绪、意志和行为协调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能力。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实践研究

引言

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党的二十大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这为我国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结合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状况,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如何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策略。

1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意义

1.1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首先,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具有自信心的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会更加从容应对,不易被挫折打败。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其次,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可以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具备抗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压力,将其转化为动力,可以让学生在面对压力时保持积极的心态,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

1.2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增进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积极意义。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在面对学习任务时,如果具备积极心态,会更容易投入精力,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增进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生。通过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理解,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2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策略

2.1高中班主任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性别角色发展

在高中阶段,学生不仅要重视自我认同的发展,还要重视性别角色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在社会中,按照不同的性别来规范其行为,它也是社会文化对于不同的性别所产生的价值观以及态度。在我国,性别角色是一个非常长的过程。因此,高中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学生塑造理想的性别角色。例如,男性要具有大度、坚强、刚毅的特性,而女性要具有体贴、温柔的特性。

2.2剔除消极悲观思想,完善心理健康内容,塑造积极人格

积极心理学理念倡导挖掘人潜在的、本有的积极力量,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与心理品质,形成积极乐观、阳光向上的生活态度。所以,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应用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模式开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剔除消极悲观的教学内容,加强对课程中积极内容元素的开发运用,以此有效避免与杜绝高中生悲观、消极心理问题的出现,更好地促进高中生积极人格特质的形成。例如,在教学高一下册心理健康教材了解你的考试焦虑一课时,教师应当有意识地避开引发学生焦虑不安情绪的内容,从积极正面的方向引导学生学会不过分苛责自己,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置之度外,专注自我,调整自我心态。

2.3打造更多样化的心理教育途径

传统心理课堂的开展更多是在室内,即通过讲授心理健康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进行认识,并学习养成健康心理的方法,而在课外则采用咨询和辅导的方式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但是,这种室内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好,也无法让学生认识到积极心理学的作用,而室外心理活动开展方式过于单一并且效率也不高。因此,构建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心理课堂模式就要拓宽工作开展途径,让教育工作走出室内,可以联合校内校外开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例如,在校园内构建和心理健康有关的校园文化,或者开展一些心理问题的讲座或者辩论赛,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创建高中多样化的心理教育途径。在教育内容上,注重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根据人本心理学的观点打造贴合个体实际的教育方案,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挫折的自我抵御机制以及对创伤的自我预防机制,继而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识别。同时,引导学生掌握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法,以及对幸福感的追求,继而拥有不断追求卓越的内在品质,贯彻人本主义的心理学观点,真正实现人才的全面培养。

为了打造更多样化的心理教育途径,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让教育工作走出室内,联合校内校外开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种方法是在校园内构建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校园文化。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如心理问题的讲座或辩论赛,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式了解心理健康,并激发他们对积极心理学的兴趣。此外,我们还可以组织班级活动、主题班会、研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校园生活,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接受积极文化的熏陶,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素养,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2.4家校共育,携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第一任导师。班主任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携手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1)加强家校联系,让家长了解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2)邀请家长参与学校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方法。(3)鼓励家长在家中也运用积极教育方法,营造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的家庭氛围。

结语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策略包括创设积极心理环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个性化教育、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以及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教育工作者应将这些策略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具有积极心理品质的学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旭东.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J].教育研究,2020(5):75-83.

[2]官群.浅谈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策略[J].校园心理,2020(8):71-77.

[3]杜启翠.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J].心理月刊,2020(23):210-21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