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策略思考
摘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劳动教学尤为重要。因此,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过程,教育是培养和塑造思维价值观念与品质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合对劳动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的渗透与应用,能够在培养学生扎实思想价值观念与品格素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与劳动品质。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策略
引言
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综合型人才离不开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础的课程,蕴含了众多思想教育元素,对实施劳动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认识到课程融合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担负起实施劳动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在教学中立足于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创新劳动教育的渗透内容和形式,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以劳树德”,实现道德与法治和劳动教育“同频共振”。
1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教育作为一种务实教育类型,有利于引导学生从劳动中获得学习能力、生活技能以及积极向上的劳动与学习态度。以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有助于学生从思想价值观念和劳动品质等方面全面进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能够完善德育体系与教学形式,增加和丰富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活动与内容,建立学生正确、完善的劳动意识和行为态度观念,促使学生从劳动教育和学习活动中,收获现代化的劳动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同时,劳动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劳动生产或劳动锻炼,还能帮助学生感受劳动带来的创造性与满足感,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以及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2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劳动教育的现状
2.1劳动教育以认知教育为主,实践性需不断增强
当前,虽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的内容较丰富,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劳动教育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劳动元素大多偏向劳动知识教学,使得教师在课堂实际教学中更加侧重于学生劳动技能的学习效果,从而忽略劳动价值的理解和劳动过程的体验。同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即使部分教师预留出时间让学生体验劳动的意义和乐趣,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大多数学生的劳动实践体验深度不足,所以需进一步加强。
2.2教师融合教育教学压力大,教学效率难以提升
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就必须结合二者的教学要求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教师与学生都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是要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特点开展授课工作,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素养;二是要结合劳动教育相关要求,重新梳理和设计教学方案,开展教学工作。教师的教学压力和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导致学生不仅无法深入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还难以体验到劳动价值和乐趣,教学质量和效率难以提升。
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策略
3.1丰富教学形式,增加实践劳动机会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合劳动教育,相对高效的教学策略与手段措施就是丰富学生的劳动形式与参与机会。但受学校教学条件等方面因素影响,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触和接受的劳动教育机会相对较少。对此,以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现有教学资源和条件为基础,建立多样化的劳动实践平台以及途径,能够在丰富劳动教育途径,充实课程教学形式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动脑、动手的劳动学习机会。首先,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优势,建立学校、家庭与社会一体的育人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体系制度以及相关劳动保障管理系统。其次,创造丰富的劳动实践机会,引导和树立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与参与积极性。
3.2拓展劳动教育资源
在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果想要深入落实劳动教育,教师也应该结合时事热点,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这样不但利于充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还非常利于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而这正是拓展劳动教育资源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现如今的教育工作中,通过拓展劳动教育资源,更能够推动学生深入领会劳动的作用和意义,提高学生在劳动中的积极性。
3.3充分链接生活,培养优秀劳动习惯
劳动习惯是一种稳定的、习以为常的行为模式,既包括保持个体一定的劳动时间和频率等,也包括诚实劳动、安全劳动、辛勤劳动、自觉劳动、创造性劳动等行为习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将劳动实践内容延伸到课外,充分链接学生的现实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习惯,使他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4培养劳动习惯,激励学生热爱劳动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可以展示不同劳动场景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亲眼见证如农田劳作、工厂生产、医院护理等各种劳动形式;用情境唤起学生对不同劳动类型的认识,并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唤醒学生尊重劳动的意识。还可以设立如绘画、手工制作等课后的劳动活动,将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意识促进学生的课后的劳动活动,坚持培养学生劳动的好习惯。小学道德与法治不仅是传递知识,在理论知识上融合了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还通过劳动杰出人物鲜活的例子,呈现劳动的美丽与高尚,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和尊重。
3.5关注家校合作,增强劳动教育效果
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劳动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将劳动精神和素养体现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除了学校外,家庭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的“第二课堂”,也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实施家校合作,将融合教育迁移到家庭中,使家庭教育与劳动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搭建一个更真实、更有趣的劳动实践平台,增强劳动教育的有效性。
结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期间,强化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能够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素养水平,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劳动活动当中,成为一名乐于奉献、关心集体和他人的上进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链接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J].当代教研论丛,2023(07):121-124.
[2]张蕊鑫,祁田径,马乐.劳动教育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发展研究[J].知识文库,2023(09):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