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高中生物大单元复习教学策略
——以“免疫调节”为例
摘要 在“免疫调节”的教学中,基于大单元复习教学策略,利用“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方式,以期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形成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免疫调节 大单元复习 教学策略 高中生物学
1 深度重组教材,确立复习主题:基于新型冠状病毒情境的免疫调节
1.1单元复习主线分析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的抗原结构和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设计疫苗和治疗方法,以提高免疫系统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识别和应对能力。因此,深入认识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抗原的特点对于免疫调节和疫情应对至关重要。抗原入侵机体的途径有多种,当抗原进入机体后,它们会被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捕获并处理,此外,它们可能激活机体其他免疫细胞(如T细胞和B细胞),引发机体的免疫应答。通过这些机制,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应对不同类型的抗原,并启动免疫应答以清除入侵的病原体或异物,并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和损害。
应用:新冠疫苗种类和单克隆抗体的研发。截至2022年1月,新冠疫苗的研发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努力。如mRNA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灭活疫苗,单克隆抗体治疗。总的来说,这些新冠疫苗和单克隆抗体治疗的研发为控制新冠疫情提供了重要的工具,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然需要长期监测和评估。
1.2明晰教学目标,形成教学策略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情境下的免疫调节,教学目标应明确、清晰可行,并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免疫学的关键原理和概念来设计。以下是一些可能实用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①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的结构和传播途径,以及免疫系统如何应对病毒感染。教学策略可以包括展示病毒模型、图像和动画,以及讨论其在人体内的作用和影响。
②了解免疫系统中各种免疫细胞的类型、功能和相互作用。教学策略可以包括使用多媒体资料展示不同免疫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以及进行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免疫系统的运作。
③了解疫苗的种类和原理,并了解现有新冠疫苗的研发和使用情况。教学策略可以包括运用病毒交互模型等图像和实验,展示疫苗的基本原理,并从历史的角度讲述疫苗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④了解单克隆抗体治疗和目前研发的抗病毒药物。教学策略可以包括分析和对比不同类型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以及探讨未来可能的替代工具。
⑤学会如何评估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效果,以及如何应对疫苗缺乏或其他免疫敏感性问题。教学策略可以包括通过案例研究和模拟演练进行实践和解决问题实践。
最后,在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的设计中,应注重在帮助学生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强调学生的兴趣和参与。这可以通过呈现有趣的故事或实例以及挖掘学生的探索兴趣等方式来实现。
2 明确学习目标,精选情境问题
2.1 单元学习目标确定
①生命观念。通过比较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异同,形成辩证统一的观点。
1. 理解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并分析它们在抵抗新型冠状病毒等病原体方面的作用。
2. 比较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异同,探讨它们在免疫调节中的协同作用。
3. 总结免疫调节在人体中的重要性,以及对维持健康和应对疾病的作用。
4. 形成辩证统一的生命观念,认识到免疫系统与身体健康的密切关系。
情境问题:
1. 你能简要解释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吗?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等病原体时,哪种免疫机制更为重要?为什么?
2.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各自在免疫调节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来保护人体免受病原体的侵害?
3. 免疫调节在维持身体健康和抵抗疾病方面的作用有哪些?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4. 生命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免疫系统也是如此。你如何理解免疫系统的辩证统一,即在自我保护与自我调节之间的平衡?
5. 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你认为个人应该如何加强免疫力,以更好地抵御病毒入侵?除了个人防护,我们还能从哪些方面提升社会的免疫调节能力?
通过这些情境问题,学生将被引导探索免疫调节的本质及其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等病原体方面的重要性。同时,通过辩证统一的生命观念,强调了解免疫系统与身体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教学策略可以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实验演示等方式,以促进学生对免疫调节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2.2单元情境营造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情境下的免疫调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态度同样至关重要。以下精选情境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生活和关爱他人的人生态度:
1. 你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有哪些认识?你认为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预防病毒传播?
2.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弱势群体在疫情中可能面临哪些挑战?作为个体,我们应该如何关心和支持这些群体?
3. 除了遵循个人防护措施,你认为我们还能在哪些方面为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做出贡献?
4. 如何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来提高公众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疫情中受影响的群体的支持和关爱?
5. 如果你的朋友或家人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你将如何支持和帮助他们?你认为社会应该为受感染者提供怎样的支持和服务?
通过这些情境问题,学生将被引导思考个体和社会在面对公共卫生挑战时的责任与作用,以及关爱他人和尊重差异的态度。教学策略可以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社区服务等方式,以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生态度。
3 导学任务驱动,理解核心概念
为了培育“责任与担当”等学科素养,训练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关键能力,实现单克隆抗体等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构建免疫调节完善的知识网络。教师可采用任务驱动方式组织学习活动,让学生设想免疫治疗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
3.1 问题探究,构建知识体系
3.2 多元教学评价,完成任务与活动
评价往往需要基于生物学原理、生物学研究方法和生物学思想,对信息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纸笔考试属于限制式表现性评价的主要形式,具有其局限性。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多元教学评价如表现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完成任务与活动。
4 单元复习教学反思,提升核心素养
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培育学科素养。以新型冠状病毒为问题情境,调动学生运用特异性免疫原理分析机体免疫应答的原因,从而深刻理解特异性免疫所具有的“特异性”和“记忆性”显著特点及其结构基础。以肿瘤免疫逃逸为问题情境,将 PD-L1 分子抑制 T 细胞增殖的探究实验引入教学中,通过“资料分析”等学习活动,训练科学探究、发展科学思维,并与已有免疫学知识相联系,建立“T 细胞免疫平衡”的观念。由此可见,情境不仅是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素养的必要媒介,也是测评学科素养的良好载体。
结合已有免疫学知识,建立“T 细胞免疫平衡”的观念,并以此观念为指导,推测并检验肿瘤免疫逃逸的原因,进而提出肿瘤免疫治疗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从中培育学科素养,训练关键能力。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训练关键能力。以“T细胞免疫平衡”的观念为指导,引发学生对肿瘤免疫逃逸的原因进行大胆猜测,并设计实验方案、预期实验结果,以检验猜测是否成立,从中训练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领悟“大胆地假设、小心的求证”科学探究的精髓。基于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和单克隆抗体的相关知识,设计肿瘤治疗方案,以历练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感受生命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只有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备知识才能转化为关键能力。
“协同创新”专项课题《“双减”背景下“教学评一致性”精准课堂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立项批准号:Fjxczx22-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