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学科融合视域下小学语文“诗画结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应用
摘要 “画卷视通万里,诗歌思接千载。”在中华艺术长河中,诗书画是中国人精神风骨与审美旨趣的重要依托。而诗画二者,相异又相通,诗在意象、意境层面上,有绘画性特征;而画在艺术符号所指上,含有诗的意蕴。诗,是诸艺术门类之冠冕,如果把文学比喻为连绵的群山,诗歌就是那群山之峰,古代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的核心成员,以其工丽对仗的句式,平仄对仗的语言以及意韵悠长的意境成为中国现代教育中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以极大比重编入语文教材中,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小学课堂中的诗词教学需要更多的融合意识,在感悟古诗词意境之美的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将语文与美术学科融合,将诗歌与绘画艺术融合,以提高小学生古诗词课堂教学质量,紧扣文化自信与审美创造核心素养,培养孩童对古典诗词艺术的理解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诗词教学 学科融合 诗画结合
一、理论赋能,研思一致
诗与画,作为人类艺术长河中的两条主要支干,千百年前就有联系,可谓源远流长。携手并进走到了现代,分别开辟出各自灿烂的领域,共同铸就了人类文明史的辉煌。究诗画二者关系,诗是无形画,画是不语诗,诗画一体论的思想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影响深远,为诗画融合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支持。
(一)“诗中画”、“画中诗”理论
在唐代,诗歌达到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唐代令诗歌恰逢其时,是一个情感超过思理的时代,亦是一个大诗人辈出的时代。与此同时,在唐代,文人和画家层见叠出,身份无定,综错纷繁,历史上的丹青高手有许多也是辞赋大家,于是诗画交融成为中国艺术活动中的重要现象,诗画结合的审美情趣,尤为人所推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一说法最早见于苏轼评王维所作的的《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这一命题高度概括了诗与画最和谐的相互关系:在山水国画中藏诗意,在诗词的字里行间看山山水水。
(二)诗情画意理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二者交融才能产生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于诗,唯有感知诗中的意境,方能衍发出对意象、表现手法的认识,画对于诗,有着辅助理解、感知意境的作用。有时,吟诵一阙佳句,绵绵回味,脑海中浮想联翩,画卷纷至;有时,看到一幅丹青,久久驻足,口中不禁吟诗作对。中国古代文人用“诗情”和“画意”绘就中华文化的“诗心”和“画心”,打开了一扇扇根植于审美创造与中华美学相得益彰的新视窗,这种结合值得现在新课标核心素养指引下的教师们学习和探索。
(三)诗画本一律
苏轼有曰:“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律即技法,苏轼强调诗画这两种艺术是有共通的思想技法的,所以可以融通合一。天工与清新是中国诗和画共同追求的旨趣,是一种脱其雕饰见真纯的艺术追求和美学见地。
(四)教材关联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选文语言凝练,感情深厚,覆盖了写景、咏物、思乡、思亲友、抒情、叙事等等题材和绝句、律诗、汉乐府、宋词等等体裁,并且根据各年龄学段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的不同特点,在分布上也有所规律。鲁迅先生曾说:“书籍中的画,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阅读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不及。”一语中的,教材中古诗词的插图对于延伸文字,拓展想象空间大有裨益,诗画结合,画面感极强,一图胜千言。诗歌教学中,最不应该忽视的就是想象力的激发,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直观地洞悉诗人在写诗时的目光停留点,插图或诗歌配图作为一种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帮助学生感知诗歌所引发的种种感觉,可以更进一步距离地去触摸诗意。
(五)新课标关联
教材中的古诗词作为学生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课程标准中规定要学习的文学体裁,更是语文课程肩负的培育文学、文化素养的确切所指。诗歌学习,即是要运用各种教学设计与方法,以动人的情节,感人的环境以及富有韵味节律的语言使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并通过一系列的感悟,在心灵中实现自我教育。故古诗词是串联古今中国人民民族灵魂的脊梁,亦是语文核心素养所在。作为语文老师,以人文底蕴深厚的古诗词作为载体来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六)课程融合理论
学科融合是现代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学科间的融合可以更大限度地发挥各个学科在不同方面给学生带来的感官刺激,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科融合追求能帮助两个自有体系学科的知识互相打通和提升,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状态。在新课标的导向下,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成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学导向,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体现在语文学科内听说读写能力的辩证统一,更体现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与生活实践的综合。
二、学思践悟,实践运用
(一)以图促悟:教材插图的辅助理解作用
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结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分析古诗词的意境是古诗词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诗歌意境分析与感知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通过感知诗歌意境,可以促进小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整体和谐发展,达到诗歌学习的深层价值——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诗人描绘的生活图景,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来丰富与补充诗歌的画面,来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般来说,领悟意境有以下步骤:一是通过诗文中一个一个的意象揣摩,整体感知;二是启发联想、想象,再现意蕴。但是,抽象性和间接性是语言符号的重要特征,加上小学生的年龄偏低,认知加工能力尚在发展中,整合信息的能力比较有限,对于他们来说,通过分析文字意象来感知意境的方法过于抽象化和虚拟化,学生想象的难度较大,空间也比较狭小。因此,教学时借助教材插图或者其他辅助图这类具象化的工具就尤为重要,有了配图,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引入画作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有效地想象,帮助学生理解领悟诗词当中的丰富意蕴。
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采薇》一诗时,课本的插图是一位身披铠甲的将军在鹅毛大雪中前行,留下一个勇毅、深沉、坚定的背影。看到课本中这张配图,学生不难在脑海中想象寒冬腊月之时,战士们走在归乡路上,天寒地冻,寒彻人骨,进而学生很容易感知“雨雪霏霏”这四个字的分量以及背后所蕴含的征人的彻骨寒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无时不刻在戒备着。昔日离家之时还是杨柳摇曳,他们义无反顾奔赴沙场;而今归来以是满天飞雪,只身一人,无人问津。学生通过插图重新想象,那么就为理解诗歌的诗眼——“伤悲”和“哀”的内涵打好了基础。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山行》一诗时,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幅插图映衬在诗后,漫天的红色夺人眼球,浓墨重彩的红枫与驻足远望的诗人相得益彰,这漫山遍野且颇有层次感的红完全不亚于二月的春花。插图直观、富有冲击力,可以让学生很容易就联想到生命力,这一抹红鲜艳、旺盛、热烈,光从这张图中富有动态感的红就可以窥见诗人内心迥异于其他诗人对于秋天的情感,这样一来,抓住诗歌之眼“爱”就轻而易举了。
六年级下册《游园不值》一诗,在意境上,渲染出一种春色盎然的气氛,落笔于园外,不着花园一字却尽得风流。倘若仅仅依靠意象联想来感知意境,很多学生抓不住重点,出于好奇,学生很容易把想象的方向误定为“为什么不开门”,而不是关不住的一枝春色。而教材恰到好处的配上一张插图:一边叩门久不开,抬头长叹息;一边春色关不住,红杏出墙来。这张图极其富有动态美,色彩鲜艳的春花似乎在迫不及待地宣告春天的来临,让学生内心萌生出一种不可名状的感觉:一切美好的新生事物是禁锢不住的。
根据认知规律,孩子的认知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方能事半功倍,收益良多。综合以上具体例子,在具象化插图感知的基础下,再来炼字和炼句,不管是难度还是接受度都大大减小,充分利用可视化操作,可以辅助学生想象。所以,诗歌插图一直作为一种“外文本” 广泛使用于部编版的语文教材中,当图景映入脑际,对意境的感知便自然而然形成。
(二)神笔马良:自制“诗配画”实践探索
古诗词总以某些意象的组合来营造某种意境,进而表达诗作者的情志,于是就形成了诗歌的两大特点:一是画面性,二是情感性。每首诗中都有意象,意象是古诗的一个个器官,也是诗歌教学中最重要的审美要素,而诗歌的意象又不是独立存在的,是诗人根据个人情感独具匠心,有机筛选和组合起来的,从而营造出别致的意境。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诗歌情感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对诗中意象的想象也是不一样的,纵使是同一首诗,同样的意象,每个孩子的想象方向都不一样。
感悟诗境与学生的想象密不可分,沃尔夫冈·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的理解鉴赏需要“召唤结构”,根据文学理论,“召唤结构”就是指在作品空白和未定点之处构成一种开放性的结构,这种结构使“召唤接收者”即各位读者参与进行再创造,使原本的空白处具体化、确定化,诗词意象不连贯,语言跳跃,本身就具有巨大想象空间,所以也具有“召唤结构”的能力。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诗配画”创作让学生感悟意象,填补诗歌语言外的想象空白处,并结合整个意境来分析诗歌所表现的情志。小到诗中的一个意象,大到诗词中整体渲染的一种意境,都可以让学生用图画、色彩、线条表现出来。
实践运用如下:
1、感知意象,领会形象。“白银盘里一青螺”中清澈秀美的洞庭湖和青翠峻拔的君山;“葡萄美酒夜光杯”中的晶莹剔透的葡萄,“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胜春花的枫叶,“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中含苞待放的荷花与可爱灵动的蜻蜓,“山一程,水一程”里蜿蜒绵长的山和迂回不绝的水,均可入画。在画诗中意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事物的色彩和线条,感知意象中蕴含的事物的品格,比如松柏挺拔坚韧,指喻高洁正直;杨柳千丝万絮,仿佛千头万绪的愁思;莲花香远益清,不蔓不枝,指喻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流水落花春去也,落花意象暗含对人生无常的慨叹……用线条和色彩表现这些诗中意象,在直观视觉的帮助下,学生更容易能感受到中国古代诗歌中经典意象的独特韵味和所指。
2、感悟意境,体会感情。清新雅致的春日小诗《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大林寺桃花》(三年级下册)意境清秀、灵巧隽美,“春风”、“桃花”、“燕子”、“鸳鸯”、“黄鹂”、“春江水”、“蒌蒿”等经典意象频出,孩子们可以通过为诗配画身临其境,一览清幽而明媚的春日美图;喜气洋洋的《元日》(三年级下册)中暗蕴了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文化与风俗,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以祈求新……在为诗配画的过程中,学生们既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与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可以感受出诗中蕴含的春日的气息以及万象更新的温暖和希望。王昌龄的《从军行》(五年级下册)意境磅礴而宏大,不谙地理环境的小学生们对诗意的表达常常不求甚解,在为诗配画的过程中,孩子们就可以通过色彩表达、整体构图窥见边塞诗的深沉底色。
结 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巧搭学生与诗词、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的桥梁,拾起学生爱不释手的画笔为感悟意境的空白处赋上色彩,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在孩子们思维的空白处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古诗词不会再是生涩难懂、嚼之无味的文字,而会慢慢变得妙趣横生、喜闻乐见的一幅幅图画。意境之美赋能传统诗词学科融合教学,“诗画结合”诗词教学学科融合创新战略为孩子开辟了诗词学习的一条彩色通道,孩子们可以坐上自己喜欢的交通工具,畅游在诗词的海洋。
参考文献
[1]王刚.古诗文传承传统文化的难点和对策[J].2018,15.
[2]王崧舟.融入·融通·融化——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J].语文建设,2023,(24).
[3]汤振纲.古诗词教学生活化策略与课程资源开发[J].语文建设,2021,(11).
[4]彭方.基于接受美学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的衔接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2017.
[5]邱宗林.高中语文古诗词“情境化”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8).
[6]于宏英.中国诗画交融艺术活动的审美心理过程[A].广西师范大学,2010(02).
[7]杨铸.“诗画本一律”——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自觉选择[J].北京社会科学,20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