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有效路径探索与研究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新时代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其中,“三进”是指“进教材”、“进头脑”、“进课堂”,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政治战略任务,需要共同推进、多方协同。“三进”工作的开展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能够为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提供正确的价值,是高校坚决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根本途径。基于此,本论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索“三进”的有效路径,以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新时代;“三进”;意义;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要想全面系统地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三进”, 就要按照“教材搞建设、课堂讲学理、头脑起风暴”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进教材”、“进头脑”、“进课堂”,为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重要的指导和方法论。
一、推进“三进”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三进”工作的推进保证了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环节,“三进”工作的推进保证了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首先,推进“三进”工作能够促进教育公平。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公平与公正,通过“三进”工作能够更好地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1]。例如,通过推进农村学校进城、城市优质学校进乡村、名校资源进中小学的工作,可以打破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其次,推进“三进”工作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先进教育理念和先进教育技术,可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最后,推进“三进”工作能够推动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环节,通过推进“三进”工作,可以打破传统的教育体制束缚,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二)“三进”工作的推进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正确价值观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关乎着国家的繁荣与进步,“三进”工作的推进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丰富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首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通过将社会主义思想和先进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其次,推进“三进”工作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通过引进名校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打破地区教育资源的不平衡,让大学生接触到更广泛、更先进的知识和教育方式。这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还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最后,推进“三进”工作能够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2]。通过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可以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三进”工作的推进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途径
学习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课题,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坚定崇高理想信念。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取得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集中体现。通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加强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对党的领导的坚定信念。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大学生需要具备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通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魅力和优越性,深入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这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使大学生坚定崇高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集中体现。通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课题,大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意义,增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这将使大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二、推进“三进”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
作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育部提出了在全国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倡议,旨在通过这门课程,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时代意识和国家意识。然而也要正视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的问题,这是在推进“三进”工作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首先,协同育人机制在各高校之间仍存在不协调的情况。尽管教育部提出了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要求,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各高校之间的协同合作还不够紧密,存在一些高校在开设和推进该课程时存在着自主性不足、协同配合不够的问题,导致教学效果和质量不一致。其次,协同育人机制在高校内部也存在着不完善的情况。在推进“三进”工作的过程中,高校内部需要加强各学院之间的协同合作,确保各学科专业之间能够相互衔接和融合,形成全面育人的教育体系。目前在一些高校内部存在着学科之间壁垒的问题,学院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够全面。
(二)“三进”工作评价机制不健全
首先,评估机制缺乏客观性。在“三进”工作中,评估结果应该基于客观的数据和事实,而不应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然而一些教师的评估方式过于依赖主观评价,缺乏客观的指标和数据支持,这导致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受到质疑,也容易引发不公平竞争和评价结果的不合理性。其次,评估机制缺乏一致性。在“三进”工作中,各高校之间的评估标准和方法应该保持一致性,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可比性和公正性。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各高校的定位和特点不同,评估标准和方法的制定存在差异,导致评价结果的不一致性,这给高校之间的比较和竞争带来困扰,也影响了评估结果的有效性和可信度。最后,评估机制缺乏目的性。评估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目标,以指导高校的改进和发展,但是部分教师的评估往往偏重于对高校排名和名次的追求,忽视了对高校自身特点需求的考量,从而导致评估结果的目的性不强,难以为高校提供有效的改进和发展方向。
三、推动“三进”工作的有效路径
(一)建立并实施三项机制
首先,建立组织领导机制。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必须要有统一的组织领导机制来推动“三进”工作的开展,机制应该由校领导亲自挂帅成立相关工作小组,并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建立起与各学院、部门和相关机构的沟通渠道,形成一个高效的工作协调机制。在组织领导机制中,高校可以设立一个由校领导和各学院、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小组应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和目标,以确保“三进”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相关的工作部门或机构,负责具体的工作实施和管理,为高校推动“三进”工作提供专业化的支持。二是实施考评奖惩机制,构建客观、科学的评估体系,以定量和定性的方式对高校推动“三进”工作进行评估,是确保工作有效进行的关键之一。定量指标可以包括学生参与“三进”活动的数量和质量、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数据统计;而定性指标可以涉及到师生参与的主动性、创新性和影响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这样既能客观反映高校推动“三进”工作的实际情况,又能为后续的评估提供有力的依据。定期进行评估工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奖惩。评估可以由专门的评估机构或专家组进行,也可以由高校内部的相关部门或专业人员负责[3];评估的结果应该及时公布,并对表现优秀的个人、团队或学院进行奖励,激励其继续深入参与“三进”工作;对于表现不佳的个人、团队或学院也要进行批评和处罚,以此来提高“三进”工作的效果。三是采取综合素质学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其中应该包括学生在学术、科研、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成果和表现;通过设立相应的学分制度,将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成绩和贡献量化,并与学生的学业成绩相结合,形成一个全面、客观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促使学生在各个方面全面发展,使高校更好地培养出具有扎实学术基础、广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优秀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依托于三个阵地开展工作
一是积极开展专题讲座,保障“三进”工作的深度。通过开展“学党史、跟党走、感党恩”、“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专题讲座,高校可以依托于三个阵地,即学校内部、社会资源和网络平台,来推动“三进”工作的有效开展。首先,高校可以在学校内部积极组织专题讲座,邀请党政领导、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等有影响力的人士来校园进行讲座,围绕“三进”工作的主题,向师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针对性地引导师生深入了解党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增强师生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观念。其次,高校可以积极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外部专题讲座,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园进行讲座,专题讲座应围绕当前社会热点和重大问题展开,引导师生深入思考和探讨,拓宽视野,增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理解。除此以外,通过建立校园网、在线课程平台等网络工具,将专题讲座的内容进行录制和传播,引导师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选择观看,实现自主学习。二是开展宣传展示活动,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校报校刊、校园网站等校园媒体的宣传作用和育人功能,向广大师生宣传“三进”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成果。为此,学校可以利用广播栏目,定期播放关于“三进”工作的新闻、报道、访谈等内容,让师生了解学校在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成果和进展;在校报校刊上刊登与“三进”工作相关的文章、报道、专访等内容,展示学校在各个领域的成果和突出表现;优化校园网站的页面设计,设置“三进”工作的专题栏目,定期发布相关信息和动态。通过网站,师生可以了解学校的政策措施、活动安排、参与方式等内容,及时了解学校在“三进”工作方面的最新进展。三是积极开展研学研讨活动,以提升师生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通过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讨论区,构建起“真用、真信、真学”的一体化机制,并通过分享感悟、集中研学、自学互评、信息互动等方式,促进习近平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三)打造三支强健的队伍
一是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力度。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队伍,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参与社会实践、基层调研等活动,让其深入了解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经验,重点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等重要会议精神,积极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和专题党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制度规范,从严管理党员干部,加强党风纪律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和廉洁自律能力。党员干部作为高校中的骨干力量,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领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积极投身“三进”工作,为高校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二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打造一支专业、高效、富有活力的队伍,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重视教师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怀,鼓励教师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弘扬教育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教育教学研讨会、教育学术交流等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为教师提供继续教育和培训机会,鼓励教师参与学科研究和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与此同时,要建立健全教师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三是加强青年学生人才的建设力度,培养出一批爱国、有责任心、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青年人才。组织学生学习《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等书籍来加强青年学生的人才建设,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以长征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如徒步长征路线、采访长征老兵等,让学生亲身体验长征的艰辛和意义,让学生深入了解长征的背景和意义,感受长征精神的伟大力量。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伟大壮举,是革命精神和奋斗精神的象征,学生通过学习长征精神,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意志,培养学生的坚韧毅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汪金菊,王亚萍,张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机制与路径选择[J].绥化学院学报,2023,43(11):101-102+105.
[2]曲升刚.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J].当代广西,2023(20):18.
[3]杨博,高海军,李硕等.产业发展导向下“三进三延伸”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7):57-63.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6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