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西藏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更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初中历史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普及历史知识,培育学生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对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并作为初中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作用,必然也是西藏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初中历史 学业水平 考试命题
引 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各民族紧密团结,凝心聚力,共同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保障。初中历史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人文学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西藏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是评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情况的重要环节。西藏学业水平考试可以从历史资源选择、情境创设、知识衔接和思维创新等方面作为命题思路,探索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西藏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中的重要性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初中历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
初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明理、增信、崇德、力行。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初中历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学校立德树人全过程,大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初中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更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初中历史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普及历史知识,培育学生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学生开始历史学科的系统学习,尤其是在学习中国史的部分,能够从课程中直观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从“满天星斗”到 “月明星稀”,从逐鹿中原到经略边疆,从分裂混战到民族交融,再从共御外辱到血脉相连,这些内容对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必然也是西藏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西藏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评价的重要内容。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发〔2019〕26号)中明确指出:“稳步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级统一命题,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西藏自治区初中历史学业水考试依据相关文件,严格按照《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依据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结合西藏自治区教育发展的实际和学生学情。学业质量充分反映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初中历史核心素养要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多次提到。比如“目标要求5:形成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具有国际视野,有理想、有担当,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国情,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② “中国现代史教学提示:‘中华民族大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议进行专题研究”。③“学业质量描述:……能够通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家乡的巨大变化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增进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④这也充分说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西藏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评价的重要内容。
2023年西藏自治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中,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考题共16分,占比20%。第5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加强边疆地区管理知识的掌握,深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第19题融合考查学生对我国从古至今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相关知识的掌握,通过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利用学科优势培育并逐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中的命题思路及实施方案
(一)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命制试题,要读懂读细教材,加工优化充分利用好部编教材。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历史知识点和丰富多彩的史料,为优化试题命制提供了可能。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选择部编教材进行优化加工提炼。部编初中历史教材中国史部分所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历史知识和丰富史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选择教材内容进行加工提炼,以现行部编版初中教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是中国古代史部分。以部编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三单元第 14 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其中的子目部分明确提到“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⑤通过选取史料以及图片进行命题,可以直观地让学生明白,新疆的广大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基本的史实,中原王朝对新疆的经略和治理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以前,当今的中国版图是各民族经过数千年的奠基和发展逐步形成的。
再例如第四单元的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中的课后活动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在结合教材文本,命制试题让学生明白在魏晋时期,“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以往的 ‘胡’ ‘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⑥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解读,可使学生认识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了民族的交流与交融,民族心理得到了自觉的认同,民族意识也在逐渐得到唤醒,“中华民族”整体意蕴随着历史的不断向前而不断地具象化和多元化;在历史长河中,北方民族多次大规模地进入中原农业地区,从而不断地为汉族输入了新的血液,使汉族壮大起来,同时又为后来的中华民族增加了新的多元因素。这些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到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些因素也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所囊括的各民族间的共同情感、共同意志、共同关怀和共同价值;而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一个自在的实体已经随着历史的演进变得更加紧密,更加包容,已经形成了中华各族儿女普遍存在的自觉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历史课程学习的始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历史事件当中都有相同的体现。
二是中国近现代史部分。中华各民族历经数千年的碰撞交流、交往、交融,在近代国力孱弱之际迎来了真正的考验。屈辱的近代史和仁人志士的摩顶放踵、救亡图存的辛酸血泪,更能激起我们后辈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意识;同样,在学习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共御外辱的救亡史中,也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937年七七事变的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野蛮侵略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抗战时期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逐步由自发性地反击侵略走到自觉性地共同御侮的深化过程。“中华民族”概念在此背景下得到高度认同与升华。
以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为例,“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通过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大力开展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战略措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所推进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工程,如教材中所体现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西气东输”和“青藏铁路”等工程,在引用这些教材中所体现内容的同时,再结合习近平总书记 2020年6月在宁夏考察时所讲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丰富内涵,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明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概念,明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民族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五个认同”意识。
以上内容都是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部编教材中的重要体现。因此,结合西藏教育初中历史学情,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读懂读细教材是关键,并加工优化充分利用好部编教材进行试题命制。
命题示例: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发展成为完整的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材料一 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它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即维吾尔)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谈谈春秋争霸在客观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春秋争霸在客观上促进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
分析:“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大”、“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可知。春秋争霸在客观上促进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一说,魏晋以来,内迁各族与汉族在交往、交流和交融中相互有什么影响?这给我们今天在处理与台湾关系有什么启示?
答案:①影响:“内迁各族开始定居生活,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②启示:两岸在交流交往交融中增进认识,隔阂才能消解,两岸关系也才能趋于缓和,最终才能和平统一,也一定能实现统一。
分析:总体讲,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是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在交往、交流和交融中学习是相互的,影响也是相互的。“内迁各族开始定居生活,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其次,民族之间只有不断交往、交流和交融,才能增进认识,不断了解,化解矛盾。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后,台湾海峡长期隔绝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直到1979年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三通”,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实行“三不”政策,其实就是从两岸的“交流、交往、交融”,到今天两岸日益密切。(二十大报告: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给我们的启示:两岸在交流交往交融中增进认识,隔阂才能消解,两岸关系也才能趋于缓和,最终才能和平统一,也一定能实现统一。
(3)阅读材料三,并填写‘括号’内的内容。
答案:回族。
(4)依据上面三段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新时期我们国家应该坚持什么的民族政策?(6分)
答案:①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②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③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分析:上面三段材料均选自部编历史教材,均谈到民族之间通过‘迁徙、杂居、相处、通婚等’,实现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各民族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新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我国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我们要顺应这种形势,出台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促进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是民族团结的大敌,要坚决反对。结合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所学内容,新时期就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小结: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曾经有过矛盾,甚至发生战争,今天两岸关系也偶有矛盾。但是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发展成为完整的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得到共同发展,必将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三段材料均出自教材内容,结合西藏学生学情,运用好部编教材,把部编教材读懂读细,并加工优化也能命制好试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抓好课堂是主渠道,通过学考,也能很好的促进历史教学。
结束语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显著特征。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共同体一直是存在的。西藏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是西藏初中阶段最重要的一场考试,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平台。因此我们在命题过程中要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主题,细细打磨材料、巧置设问、优化参考答案,让考生在学考中感受古今对比和历史的变迁,主动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6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7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27页。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54页。
⑤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版,第65页。
⑥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版,第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