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深度推进职业本科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困境与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职业本科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旨在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高效合作,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有机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如合作机制不健全、企业参与度不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政策支持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包括完善合作机制,明确双方权责;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提高合作动力;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提高教育质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环境等。希望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能够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发展,为我国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职业本科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亚洲各国都在积极推动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本科教育占据高等教育的关键地位,其教育模式对提升人才培育的品质、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推动教育领域与产业领域的有效融合具有深远影响[1]。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本科教育的重要特征,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面临着合作机制不健全、企业参与度不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职业本科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通过深入研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意义,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推动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意义
(一)加强区域性教育资源整合
高等院校在构建校企合作平台的过程中,能够与各行业领域的社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进一步加强区域性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能够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和科研融合职能,还能够将本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重新整合,协同完善“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通过校企合作,高等院校可以更好地利用企业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工作环境的实践教学,同时也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校企合作还能够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共享,避免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面向现代化革新人才培养体系
在高等院校构建和完善校企合作模式的过程中,需要面向现代化、社会化革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3]。这意味着高等院校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使之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同时,高等院校需要明确产教融合教育创新目标,对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项目、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等内容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在整个过程中,高等院校需要突出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通过多元化的校企合作办学平台,与社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将学科专业教育和社会教育资源相融合,强化本专业学生的理论研究和项目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三)体现社会服务和科研融合双重需求
高等院校的校企合作平台需要通过产教融合机制体现社会服务和科研融合的双重需求。这意味着高等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还要关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通过与企业密切合作,高等院校能更准确地把握企业技术需求和产业走向,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同时将企业面临的具体挑战融入科研活动中,推动科研创新的发展[4]。此外,高等院校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为社会提供各种形式的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服务,满足社会对知识和技术的需求。这样,高等院校的校企合作平台就能够与社会企业协同构建长效化的育人运行机制,保障不同学科专业学生在校内外专业实践项目中能够掌握更多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困境
(一)合作机制不健全
在当前情况下,许多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机制,导致校企合作的推进受阻。缺乏明确的计划、目标以及专门负责协调的机构或人员,使得合作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难以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这种不健全的合作机制也导致学生无法充分接触到实际工作环境和实践机会,影响其实际能力的提升。另外在一些校企合作项目中,学校和企业的利益分配和风险承担机制不明确,导致合作双方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纠纷难以解决,影响了合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很多合作项目仅限于短期的实习或就业推荐,缺乏深度的合作内容和持续的合作计划。
(二)企业参与度不高
部分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这可能是因为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存在一定疑虑,担心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际企业需求不匹配,或者对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力缺乏信心。由此导致了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意愿不高,错失了挖掘潜在人才的机会,同时也限制了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供给,影响了业务发展的需要。这样一来,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受到限制,同时也错失了与高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机会,无法共同推动教育和产业的有机结合。因此,企业的参与度不高,校企合作的效果也难以显现出理想的成果。由于缺乏深入地需求调研,高校无法准确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无法提供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方案,导致合作的效果无法如预期般理想。同时,合作项目的精细规划不足也对合作效果产生了不利影响,缺乏精细规划意味着合作项目缺乏明确的方向和重点,无法真正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影响了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参与。
(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一些学校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和实践基地,无法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实习机会,从而影响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也未能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持和实践机会,限制了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学习和成长。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均匀分配,使得部分学生无法获得与企业紧密结合的高质量教育资源,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前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还可能导致一些学校和地区的教育质量整体水平较低,影响了整个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提升。另一方面,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也可能加剧了校企合作中的合作难度和合作效果不明显的问题。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匀分布,一些学校和企业缺乏必要的条件开展深入的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无法达到良好的合作效果。这使得校企合作项目缺乏明确的方向和重点,无法真正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学生也无法获得充分的实践能力和就业机会,从而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效果和成效。
(四)政策支持不足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包括实验设备的更新、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师培训等。然而,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相对有限,导致学校和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限制了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发展。政策支持的不足还表现在对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和规范指导上,校企合作需要明确的法律规定和指导方针,以确保合作双方的权益得到保障,合作关系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但当前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硬性约束,使得校企合作的具体规范和权责不清晰,容易导致利益冲突和纠纷的发生。这种法律保障和规范指导的不足,增加了校企合作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影响了合作的深入发展。有效的评估和监督机制能够确保校企合作项目的质量和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当前缺乏完善的评估和监督机制,使得校企合作项目的推进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约束,影响了项目的实施效果和可持续性。
三、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研究
(一)完善合作机制,明确双方权责
高等院校应与合作伙伴企业共同构建正式的合作平台,并建立相应的运行保障机制。在合作平台中,双方应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益,通过正式的合同或协议来界定合作的具体内容、目标、期限以及预期成果。合作机制应包括对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问题的预防和解决机制,以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高等院校应重视学生在合作平台中的角色,确保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实施方向与企业的需求相匹配。企业也应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提供实际工作环境、实习机会、项目经验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通过这种紧密的合作,双方可以共同推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二)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提高合作动力
企业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关系,不仅能够吸纳到高质量的人才资源,还能在参与教育环节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特定需求和标准整合进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而培养出更贴合企业要求的人才。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能使企业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环境的变迁。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6]。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吸引优秀的人才。与高校的合作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还能够增加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因此,高校有必要为企业提供一系列吸引人的合作条件。要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依托企业具有大量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从企业选聘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且具有老师基本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实训教学工作,解决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不足问题。同时,高校还应当为企业员工提供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助力企业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通过这些措施,企业可以减少合作成本,提升合作效益。
(三)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提高教育质量
针对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建立起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学校与企业间教育资源的有序流动和有效整合。通过建立学校与企业资源的对接平台,将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实践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确保资源的充分利用和高效配置。同时,在资源共享过程中,要明确资源使用的规范,确保资源的公平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教育质量。可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实现教师与企业专家的深度融合。通过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紧密合作和交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和实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企业专家的教学能力,从而提升教育质量。建立健全的项目评价和监督机制,对校企合作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监督,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推动校企合作项目与课程设置的深度融合。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环境
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制定更加有利于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政策。政府可以增加对职业教育的专项资金支持,鼓励学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支持相关项目的开展与实施。政府还可以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以激励更多企业积极参与到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政府可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监管,建立起严格的考核评估机制,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对那些在产教融合中取得显著成效的学校和企业给予奖励,提高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成效。政府还应当加强对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和解释工作,提高社会各界对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模式的认知和理解。
结论
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重要模式,具有加强教育资源整合、培养现代化革新人才、满足社会需求等意义。然而,在实践中存在合作机制不健全、企业参与度不高、资源分配不均和政策支持不足等困境。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完善合作机制,明确双方权责;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提高合作动力;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提高教育质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环境。通过这些策略,可以推动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提升,以更好地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何春月,于晓丽.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河北职业教育, 2023, 7 (03): 49-53.
[2] 刘景光,王波涛. 当前国内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研究评述[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7)27:59.
[3]杨伟博. 浅谈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策略[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3, 26 (17): 236-238.
[4]严美娴,钟璞.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困境与解决策略——基于产教融合背景[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 (04): 64-66.
[5]张文波,雷建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属性特征、发展困境及实施对策[J].职业教育,2023,22(9):27-30.
[6]张玲艳,邱水才. 独立学院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J]. 产业创新研究, 2022, (16): 19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