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探索小学舞蹈教学对学生身体协调性的影响
摘要:小学舞蹈教学,是一项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良好促进作用的教学活动,它不仅能够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促进他们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在小学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从而提升学生身体协调性的发展水平。为此,本文将重点针对小学舞蹈教学对学生身体协调性的影响进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改善策略,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小学舞蹈;身体协调性;舞蹈教学
身体协调性,是指身体各部分肌肉协调活动的能力,也被称为身体运动能力。它能够反映出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综合能力,也是学生各项运动技能形成的重要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小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目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1]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舞蹈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娱乐性,能够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身体协调发展的目的。
一、小学舞蹈教学中身体协调性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的舞蹈兴趣
舞蹈是集音乐、动作、表情于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通过身体来表达情感的。在舞蹈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感受到快乐,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了解不同舞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对舞蹈的认识。学生们在长期的舞蹈教学活动中,能够逐渐增强自身的韵律感和节奏感,掌握一定的舞蹈动作要领,提高身体协调性,从而激发其舞蹈兴趣。
2.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在小学舞蹈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动作组合、分解练习等教学方式,将基本功训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强化学生对舞蹈动作的感知能力。同时,老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身体协调性练习,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形成肌肉记忆,为下一步更高难度动作的学习奠定基础。另外,加强身体协调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3.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保护,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个性化教学,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这样才能避免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小学舞蹈教学中身体协调性的教学策略
1.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开展科学合理的舞蹈教学
小学舞蹈教学,是一项对小学生身心发展起到良好促进作用的教学活动,它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在此基础上有效促进他们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实际的小学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通过科学合理的舞蹈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身体协调性的发展水平。在教学《茉莉花》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下这首歌曲所讲述的内容,然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唱跳表演。如:“大家听一下茉莉花中有几个八拍?它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呢?”通过这种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舞蹈活动中来,进而达到提高小学生身体协调性水平的目的。由此可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开展科学合理的舞蹈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身体协调性发展水平,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2]
2.注重学生身体素质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教师在教授舞蹈动作时,应当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全面训练,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如,在教授舞蹈基本步伐时,教师应当选择一些较为简单的舞蹈动作对学生进行训练,以达到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2)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舞蹈练习当中来。在进行舞蹈练习时,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如在教授基本舞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手扶着墙壁进行练习;在教授基本舞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着音乐的节奏进行练习;在教授基本舞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跟随音乐的节奏进行练习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在小学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创新舞蹈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例如在进行小学舞蹈动作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课堂讨论活动。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音乐作为教学活动的基础,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作用,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到舞蹈动作的基本要领和操作流程。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并引导他们围绕课堂讨论中的问题展开讨论,进而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3]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能够使他们在积极参与讨论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由此可见,在小学舞蹈教学过程中融入小组讨论教学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丰富舞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舞蹈的理解
在小学舞蹈教学中,教师应当丰富舞蹈教学内容,并且培养学生对舞蹈的理解。具体来讲,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的舞蹈技巧进行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舞蹈理解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基本的舞蹈动作训练,通过反复练习来达到熟练程度。在小学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基本动作进行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苹果”等游戏活动,并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基本动作练习。通过这些游戏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小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到基本动作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小学生就会对基本动作形成正确的理解认识,并且能够将其转化为自身身体协调能力的提升。
五、结合运动负荷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
舞蹈训练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教学活动,如果在开展训练的过程中没有遵循运动负荷原则,就会导致训练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可能会引起学生身体出现不适现象。因此,在实际的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运动负荷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训练,从而使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得到有效提升。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动作技巧,教师可以从基础开始教起。另外,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意合理控制训练时间,从而保证训练效果最大化。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当学生的身体素质出现了下降现象时,教师就应当减少训练时间。此外,教师还应当注意调整好学生的训练强度,保证学生能够在合理的负荷范围内进行训练,这样才能使学生身体协调性得到有效提升。
小学舞蹈教学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对其身体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升舞蹈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应当结合运动负荷原则,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从而保证学生身体协调性得到有效提升。
结语
小学舞蹈教学,是一项对学生身心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教学活动,教师在开展小学舞蹈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从而帮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身体协调性,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良好基础。为了使小学舞蹈教学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在明确小学舞蹈教学的价值意义基础上,积极从多个角度出发开展教学工作。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小学舞蹈教学与学生身体协调性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今后的小学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周雨晴.体育舞蹈对少儿初学者柔韧性与协调性的实验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
[2]冯娇蕾. 体育舞蹈对小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20.
[3]徐文科.舞蹈教育中协调性与柔韧性训练方法分析[J].艺术科技,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