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高中读后续写教学
摘要: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对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效果。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提升。同时,研究还着重考察了在使用人工智能辅助工具的同时如何保持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关键字:人工智能 高中英语 读后续写 教学创新 能力提升
一、引言
在新课程标准引领下,高中英语教学模式正在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转变。这一转变要求教师探索更高效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技能,尤其是在读后续写方面。传统的阅读和写作练习方式主要基于海量阅读和重复写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但是耗时且效率低下。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这促使我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手段。
二、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读后续写教学的收获
我深入研究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及其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一种模人类大脑的创造性思维过程的技术,这项技术能自主创造内容,并在语言模型构建、文本生成等多个领域显示出巨大潜力。生成式人工智能还可以模拟真实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材料,助力他们在读后续写方面取得显著进步。此外,我还掌握了如何将人工智能工具整合进课程设计,并对其使用效果进行评估与优化。
三、实践转化过程
为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培训结束后,我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写作辅助工具——讯飞星火。这个工具能够根据学生的写作水平提供定制化的续写提示和修改建议。首先,在实施前,我对全班进行了基线水平测试,了解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潜在需求。同时,我开展了关于人工智能的入门讲座,介绍了即将使用的人工智能工具——讯飞星火的功能和预期目标,以确保学生能有意识地利用该工具进行学习。我指导学生在非在校时间使用这个工具,通过上传自己的写作内容来获取反馈,并根据建议进行相应的修正。这不仅使学生得以在课外获得专业指导,也使我能够更精准地把握每位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同时,我还设计了一系列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读写活动,例如让学生在读完题目给出的文本后,根据两段首句经过头脑风暴和小组讨论口头叙述故事发展走向后,再同讯飞星火生成的不同版本作文答案作比对,以此拓展他们的写作视角。在作业批改和评价环节,我利用讯飞星火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品进行修正和评价,并鼓励同桌之间根据这些反馈进行互评。随后,学生依据评价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订升级。这个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互动合作。接着,借助讯飞星火生成的另一篇类似主题的故事,教师模拟高考要求出题,学生再基于之前文章的构思和语言结构进行二次创作。
四、实践转化效果与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为教师教学提供了诸如生成式个性化教学方案,充当课堂教学助手等多种帮助,还为学生提供了交互性、协同性、情境性、启发性和即时性的学习体验。他们在互动学习中习得了正确、得体的语用表达,促进了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内化了知识和技能。当然,我也遇到了挑战,特别是在平衡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与学生独立思考之间的关系,这是通过比较人工智能工具生成的文本和学生原创作品得出的结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限制了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频率,并强调了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创作的重要性。技术应该作为辅助工具,而不是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和练习。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监督,学生们逐渐学会了如何平衡使用AI工具和自主思考。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互动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我组织了小组讨论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被要求评估彼此的作品,并提出建设性的批评。这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还帮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写作。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计划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英语读后续写教学中的应用。例如,我计划使用机器学习算法来预测学生在特定写作任务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根据这些预测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和建议。此外,我还希望建立一个基于人工智能的英语写作教学平台。该平台将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实时、个性化的写作辅导环境。学生可以在平台上提交自己的写作草稿,系统会自动给出修改建议和改进方案。同时,平台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写作历史记录和表现,推荐适合其水平和兴趣的写作任务和学习资源。此外,我将尝试使用AI工具来辅助口语训练和听力理解,以及开发针对英语其他技能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以说促写,以听促写。
五、结论
总体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中的引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可能性。通过这次培训和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以便更好地适应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未来,我将继续探索人工智能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期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体验。
参考文献
[1]倪琴,刘潞,李潇,宣沫.国外教师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教学[N].中国教育报, 2024-3-2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