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启发式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解三角形问题”为例

任冬华
  
天卓梵尔媒体号
2024年36期
大连博思中学 116000

摘要:初中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阶段,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解题能力薄弱等问题。启发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解题能力。本文以"解三角形问题"为例,分析了启发式教学在初中数学中应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初中数学;解三角形问题;应用研究

引言: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推理论证等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抽象思维逐渐发展,但尚未完全成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内在潜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以"解三角形问题"为切入点,探讨启发式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一、启发式教学在初中数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解三角形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往往直接讲解定理、公式,然后布置大量习题让学生机械训练,缺乏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

(二)重结果轻过程,忽视解题思路指导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片面追求"刷题"速度和正确率,过于强调结果而忽视解题过程。在解三角形问题时,教师常常直接给出题目的答案,而没有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条件、思考解题的策略、尝试不同的解法。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见题就解"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意识,遇到稍微变化的题目就不知所措。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也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照本宣科,缺乏生活情境渗透

数学源于生活,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脱离生活实际,照本宣科,致使数学变得枯燥乏味。在解三角形问题时,教师往往直奔主题,罗列公式、定理,缺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学生难以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这种脱离生活的教学方式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导致学生"学而不用,用而不学"的现象。数学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必须走出课本,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2]。

二、启发式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对策

(一)转变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初中数学"启发式"教学的推进,首先要求教师完成教学理念的深刻转变。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全面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构建的参与者。

以解三角形问题为例,传统的教学方法可能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然后通过一系列例题来巩固这一知识点。然而,这种方法往往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主动探索的动力。在"启发式"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我们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成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协助者。在解三角形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实验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剪纸、拼组,通过实际操作来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提出多层次、多角度的问题,这些问题既可以是对基本概念的深化理解,也可以是对解题策略的探讨。例如,在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问:"如果我们将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切开并展开,会对三角形的内角和产生什么影响?"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发现新的解题思路。

(二)关注解题过程,重视解题思路指导

我们常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句话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比单纯地传授知识更为重要。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解题过程,重视解题思路的指导。

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这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记住公式,更应该引导他们理解公式背后的几何原理,掌握求解三角形面积的多种方法。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求三角形面积的多种方法。除了常见的公式法外,还可以介绍微元法、坐标法等更高级的解题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让他们在探究中发现不同方法的异同点。其次,我们要注重解题过程的指导。在学生解题时,我们要耐心观察他们的解题思路,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路径,哪怕最终未得出正确答案,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让他们在解题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此外,我们还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最优解题策略。在面对同一道题目时,不同的解题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效率和难度。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题目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要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善于利用生活素材,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相似三角形"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我们可以引入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工具。首先,我们可以利用放大镜、测距仪等工具。这些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用到,而且它们的使用都涉及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放大镜的成像原理,通过实验探究放大镜的焦距与物体大小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相似三角形的存在,并理解其性质。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一些测量高楼、计算河流宽度等生活场景。这些场景中都涉及到了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场景中的数学问题,让他们运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进行解答。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并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语: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推行"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以"解三角形问题"为例,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解题过程,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当然,"启发式教学"不是万能的,它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备课更加细致,课堂实施更加灵活。这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齐金玲.启发式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效果研究——以“解三角形问题”为例[J].理科爱好者,2024,(02):28-30.

[2]雷文平.启发式教学在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29):32-3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