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张晓霞
  
天卓梵尔媒体号
2024年46期
南宁市江南小学 530031

摘要:随着“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学、评一致性的相关研究日益成为热点。本文探讨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包括依据课标要求定位课堂教学目标、着眼动机激发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着眼效果激励创新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通过这些策略,可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评一致性;实施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学习及评估的一致性备受关注。此理念倡导教学、学习和评估的和谐统一,以促进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和潜能,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满堂灌”、被动学习、互动不足及评价激励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因此,关注学生学习情况,推动教学与评估的有机统一,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对于改革语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一、依据课标要求,定位课堂教学目标

目标设定起着导向和驱动力的作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是逐步且持续的,需要适应不同阶段和个体差异。因此,建立符合学习情境和学生特性的发展目标至关重要,以确保教学、学习及评价的一体化专业操作。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突出教学目标的发展性。教师应深入理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化教学规范,以之为教学核心。通过分析成绩、调查、课堂观察和自我评估,全面了解学生的识字、阅读、写作水平及语文能力,建立学习记录。依据教学标准和经验,预测学生的学习潜力,调整教学内容的难度、深度和广度。确保教学挑战性适中,促进教学、学习和评价的一致性,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突出教学目标的差异性。教师需摆脱统一标准的思维定式,尽力根据学生个体和教学环境的差异,设计具有层次感的情境教学目标。这将确保具有不同语文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导向。同时,教师应利用课堂互动及微信、QQ等通讯工具,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以精确理解每个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据此,教师应对教学目标进行动态调整,以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框架。

3. 突出教学目标的实效性。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涵盖知识、技能和情感三方面。知识和技能目标包括词汇、阅读理解及写作技巧的掌握和灵活运用,以适应不同情境,实现跨领域语言能力。情感态度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思维艺术价值认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以《鸟的天堂》为实例,具体目标为:掌握新词汇,如“陆续”“应接不暇”,并能造句;理解“鸟的天堂”的深层含义,积累词汇和语句;欣赏榕树和群鸟,培养对大自然和美的热爱。

二、着眼动机激发,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任务是实现教学一致性和师生互动的核心。学生融入表现为教学引导和主动学习的相互促进。因此,应构建以激发学生学习意愿为核心的课堂活动,以推动教、学、评一体化。操作中需关注关键要点:

1. 确保教学活动“有味道”。教师在规划课程时,需充分考虑现代小学生在认知、行为和情感上的特性,将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感性体验相结合,使抽象的语文知识与多彩的实际生活相交织,创造出一个学生愿意、能够、敢于运用语文的环境。这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进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以《纸船和风筝》为例,教师可以策划“故事大王”活动,让学生在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以松鼠和小熊的视角,通过创造性的叙述,描述他们如何在友谊破裂后,借助纸船和风筝修复关系的过程。

2. 确保教学活动“有限度”。小学生在词汇、阅读和语言理解方面有提升空间。教学活动的复杂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学生参与和认知。因此,教师应确保活动难度与学生认知能力相符,以维持适宜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解读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意愿及信心。以《纸船和风筝》的“谁当故事大王”活动为例,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故事的基本内容,但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仍存在挑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问题-策略-解决”的讲述框架,通过强调关键词来构建故事结构,以促进活动的深入进行。

3. 确保任务内容要“有选择”。语文教学与多领域紧密相联,为教学提供广泛背景和多元素材。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遵循“精选与排除”原则,选择与小学生生活相关、富有时代特色、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素材,进行整合处理,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同时,需考虑素材的难易度、重要性和数量,合理编排,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确保教学评价的一致性。例如,阅读教学中,基础弱的学生可使用教科书,而能力强的学生可阅读课外读物。这种个性化教学内容设置能与学生语文学习现状契合,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语文素养提升。

三、着眼效果激励,创新课堂教学评价

有效的评估是达成教学一致性的根本前提,其核心作用在于确保学生的探究思路正确无误,采用的策略富有成效,采取的方式遵循科学原则。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当重视以下几点:

1. 以评价明确学习效果。为满足语文教学需求,关注学生探索过程与学习表现至关重要。学生问题探讨可分为预探究、探究中和探究后三阶段,评估策略应随之调整。预探究阶段,评估重点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资源准备。探究阶段,我们评估学生的学习投入、组织性,以及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推理能力、词汇掌握、主题理解和写作技巧。探究后阶段,重点转向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及作业任务的质量和效果。

2. 以评价强化学法指导。语文教育涵盖听、说、读、写等多元领域,各领域均有特定的评估标准。教师在评估这些领域的学习成效时,会教导学生如何有效提取信息、抓住关键点、解决问题以及清晰表达,同时,他们会依据特定的语文教学目标,采用情境重塑、变式训练、整合情境等策略,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深度反思和多次实践总结。以《赵州桥》为例,教师的评价策略会包含两层维度:第一层着重于词汇解析、精彩语句的鉴赏以及对赵州桥雄壮、稳固、雅致特征的领悟;第二层则更注重对古代人民智慧的赞赏,深化对祖国卓越历史文化的敬爱,提升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能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原创性的写作练习。这样的评价方法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核心,推动教学、学习和评价的无缝融合。

3. 以评价推动宽容鼓励。小学生的自我价值追求与心理承受力不匹配。教学评估应兼顾知识传授与情感激励,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应理性看待学生的学习失误,视其为深化知识理解、积累策略、探索解决规律和增强自信的阶段。因此,教师需设定课堂“容错空间”,在维持秩序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理解和支持,创造更多发展机会。引导学生正面面对困难,通过自我探索、查阅资料、协作研究等方式解决问题,反思学习局限性,以逐步提升学习效能。

总之,推动教学、学习和评估的一致性,核心在于尊重、关怀和接纳学生,强调其主体性。目标是用语文工具促进学生发展和成就。通过整合各阶段,可深化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提升其感受、分析、理解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语言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郭跃辉.基于“学教评一体化”的学科大概念教学探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2(05):33-36.

[2]罗俊.教学评一致的学习活动评价策略浅探[J]小学教学参考,2020(04):21—2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