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论古诗词艺术歌曲《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旋律特征与演唱技巧

熊馨潆 黄志勇 指导教师
  
天卓梵尔媒体号
2024年46期
四川轻化工大学 643002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本文以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为例,分析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旋律与演唱技巧。该歌曲融合传统与现代音乐元素,旋律古朴典雅,和声织体富有新意。演唱者需深入理解诗词意境与情感,展现其艺术魅力。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揭示其独特魅力与文化内涵,为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与创作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李清照;如梦令;演唱技巧;旋律特征

引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为一首经典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结合现代音乐元素进行创作和演绎,既保留了古诗词的韵味和意境,又赋予了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力,其旋律特征与演唱技巧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将对《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旋律特征和演唱技巧进行探究,以期进一步挖掘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一、作品简介

(一)词曲作者介绍

古诗词艺术歌曲《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婉约派词人“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所写,她早期生活优裕,家境殷实,通音律、擅写作。其词作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语言清新自然、讲究协律,崇尚情致、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代表作有《声声慢·寻寻觅觅》《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她的作品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曲作者王超,中国青年作曲家、指挥家,他的音乐作品风格多样,常常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音乐技法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音乐风格。声乐代表作有《千古绝唱》、《梦桂林》等。

创作背景

古诗词艺术歌曲《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早期所写,以其清新脱俗、含蓄深沉的艺术风格而闻名,她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浓厚的家庭环境中,早期生活相对轻松惬意,这首词通过对所见所感之描绘,表达词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与感伤。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音乐特征分析

(一)歌词特点分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歌词含蓄柔美、圆润清丽且极为简练,仅用三十三字就勾勒出丰富情境。“常记溪亭日暮”直接点出回忆场景与时间,“沉醉不知归路”体现少女率性肆意,“兴尽晚回舟”展现游玩时间长与意犹未尽,“误入藕花深处”的“误”字凸显天真懵懂与诗意,“争渡,争渡”活泼俏皮又急切,“惊起一滩鸥鹭”让画面灵动鲜活。整首词语言明快,节奏轻盈,通过自然与人物活动描写,生动展现少女时期李清照的生活情趣与天真烂漫性格。这些特点使该词成为经典,也为其在艺术歌曲领域演绎奠定坚实基础,独具魅力。它以简洁之美传达深远意境,让听众充分感受到其独特韵味与艺术价值。

(二)旋律特征分析

1.曲式分析

这首歌曲采用了方整的结构,为D雅乐七声羽调式,这种独特的调式转换赋予了作品浓厚的中国古典韵味,使其成为一首典型的古诗词艺术歌曲。

该作品是以当代作曲技法习惯为基础,以我国古典诗词为歌词,当代符合时代审美浪潮而作的优秀歌曲,它是一首曲式结构为以A乐段进行重复的单一部的声乐作品。由引子、乐段A、间奏、乐段A1以及尾声共五大部分构成,节拍为4/4拍,作品速度采用柔板,全曲以一种抒情、庄重的情绪进行歌唱,主调为D雅乐七声羽调式。

引子(1~5)小节,旋律声部一直在高声部,但和声织体从高声部逐渐发展至低声部,加上几个模进进行的分解和弦式伴奏织体,先后造成错落感,为全曲的到来营造一种宁静、稳定的氛围,有助于歌曲情感的抒发,让听众跟随着主人公回忆珍贵的少年时光。

乐段A(6~21)小节,该部分由a、b、c、d四个材料不同的对比乐句构成“起承转合”的四句式乐段,结构为4+4+4+4的非方整型乐段,a乐句是歌曲的“起”部分,以李清照“词”的题目为这句旋律的歌词——常记溪亭日暮,使作品的音乐形象立刻鲜明了起来,主人公便是回忆少年时光的妇人,b乐句的“承”重在发展,多采用附点、八分音符和休止符的音乐织体,为全曲的发展营造稳定悲凉的氛围,c乐句以“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为歌词,旋律发展上多用延音线来增加旋律的情感表达,少女那种“不想回家”的心情在此时具象化。d乐句旋律声部采用二分附点上行八分的发展手法,给人形成一种高低高低的错落感,伴奏部分也采用上行八分音符的分解织体将歌曲一层一层推向高潮。

间奏(22~25)小节:此部分共四小节,采用琶音、柱式和弦等发展手法,为歌曲的完满过渡做了很好的陈述。

2.旋律分析

前奏部分通过音乐语言的铺垫,为后续的歌词部分营造出了合适的氛围。在节拍上,歌曲采用了4/4节拍,强、弱、次强和次弱的节奏变化与古诗词本身的音调和风格相得益彰,使得诗词的韵味得以在音乐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具体到旋律部分,歌曲通过七音调的旋律音阶创作而成,旋律音调柔和且微妙,还原宋代小令吟唱的经典韵味。在歌词与旋律的结合上,例如,歌曲中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这句词,情感色彩表现为一种沉醉后的酣畅。伴奏的肢体由前两句的柱式和弦转化为分解和弦,分解和弦的流动给人一种翩翩起舞的律动,与词中描绘的景象相得益彰。最后,从高潮和转折点的角度来看,这首歌曲的高潮部分出现在“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一句。此时的音乐状态被推至最高点,演唱者的情感表达也需在此达到顶峰。而“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这一句在重复时,伴奏织体上发生了变化,呈波浪形的分解伴奏,犹如潺潺的溪流,为整首歌曲增添了一抹清新的色彩。

古诗词艺术歌曲《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演唱技巧分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以其恬适淡远的画面和清幽的意境为特点,展现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和思念。因此,在演唱时,需要保持平稳而连贯的气息支持,以确保旋律线条的流畅,尤其是在长音和拖腔部分,要运用恰当的气息来维持音的时长和力度应努力营造一种既怀旧又略带忧伤的氛围。

在《如梦令》的旋律处理中,需精准把握节奏与音色变化。描绘美景时,旋律柔和悠扬,音色温暖明亮,怀旧情愫流淌;回忆往事略带忧伤时,则降调增颤,情感更富层次。演唱技巧上,运用特殊发声和音色控制,共鸣腔体协调作用,声音穿透力强,立体感显著。根据词意调整音色,活泼时明亮灵动,思念时沉稳内敛。运用气声、颤音等技巧,使声音生动自然,艺术魅力倍增。

在《如梦令》的咬字归韵处理中,演唱者需精准把握以传递情感。如“常记溪亭日暮”中,用颤音、滑音模拟自然声响,增强代入感。在展现“兴尽晚回舟”的情境时,通过音量变化、停顿与延长音,凸显词人的情感转变。同时,融入表演元素,如面部表情、手势和动作,增强情感表达,如在回忆时低头闭眼、轻抚心口,使意境更加生动传神。

最后,还需要注意歌曲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在演唱时,要根据歌曲的结构和节奏变化来合理安排自己的气息和声音力度,使整首歌曲听起来既流畅又富有层次感。同时,还要注重歌曲的情感高潮部分的处理,通过加强声音的表现力和情感的投入来突出歌曲的主题和情感核心。

参考文献:

[1]张静媛.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中“境”与“情”的融合——以〈如梦令〉为例[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23.

[2]徐瑾.论当代民族唱法与古曲之融合——如《如梦令》《枫桥夜泊》[J].北方音乐.2019,39(01)

[3]陈夕阳.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理论与技巧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