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提升生态化绿色教育理念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

王婷
  
天卓梵尔媒体号
2024年51期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马街初级中学 746021

摘要:本文探讨了提升生态化绿色教育理念在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指出,尽管中国在推广生态化绿色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理念认知不足、资源与经费限制、课程设置不完善及社会参与度低等挑战。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不同学校在实施生态化绿色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同时提出了针对现有问题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化教育;绿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改革;校园绿化

一、引言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教育作为塑造未来公民的重要途径,其生态化转型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中国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推广生态化绿色教育理念。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各地学校纷纷响应,探索和实践生态化绿色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青岛市城阳第十三中学创建绿色校园,河北省盐山中学打造绿色学校品牌,山东省济南回民中学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学校制度和课程中。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理念认知不足、资源与经费限制、课程设置不完善和社会参与度低等问题,制约了生态化绿色教育的深入推进。

二、生态化绿色教育理念的内涵与发展

(一)生态化绿色教育的定义

生态化绿色教育是一种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理念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系统的环境教育,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形成环保意识和绿色行为。生态化绿色教育不仅关注环境保护,更关注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提倡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维护生物多样性,培养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国内外生态化绿色教育的发展历程

生态化绿色教育在国际上起步较早。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关注环境教育,美国、英国等国相继在教育系统中引入环境教育课程。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标志着环境教育正式进入国际视野。随后,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进一步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融合。

在中国,生态化绿色教育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200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在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生态化绿色教育成为各地学校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各地学校通过课程改革、校园环境改造、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进生态化绿色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生态化绿色教育在学校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开展生态教育课程和活动,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并将其转化为日常行为习惯。生态化绿色教育促进了学校的全面发展,通过校园绿化、节能减排、垃圾分类等措施,学校不仅改善了校园环境,还提升了师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推动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化绿色教育有助于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学生学会尊重自然、关爱他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了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提升生态化绿色教育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念认知与实践脱节

在生态化绿色教育的推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相关理念的认知尚存在不足。一方面,教师缺乏系统的生态化绿色教育培训,导致他们在教学中难以有效地传递生态文明理念。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生态教育的理解和执行不够深入,只是简单地将环保知识融入课堂,而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素养培养。另一方面,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主要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理解和实践能力。生态化绿色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渗透不足,使得学生难以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绿色理念。

(二)资源与经费限制

生态化绿色教育的发展还面临资源和经费的双重限制。许多学校在推进生态教育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教材、教学设备和实践场地,限制了生态教育的实施效果。学校生态教育专项经费不足,使得许多计划和项目难以持续开展。特别是在绿化美化、节能减排、垃圾分类等方面,学校的投入有限,无法满足全面推广生态化绿色教育的需求。

(三)课程设置与评价体系的局限

现有的生态化绿色教育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也存在较大的局限。很多学校虽然开展了生态教育课程,但这些课程大多是独立存在的,未能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导致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理解碎片化。同时,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使得生态教育的效果难以量化和评估,学生在生态文明素养方面的进步无法得到及时反馈和激励。

(四)政策支持与社会参与度不足

政策支持和社会参与度的不足也是生态化绿色教育推广中的一大问题。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政策层面上对生态文明教育有所倡导,但实际执行力度和具体措施尚显不足。学校在实施生态化绿色教育过程中,往往缺乏来自政策和资金的有力支持。社会和家庭对学校生态教育的参与度不高,很多家长和社区成员对生态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

四、对策与建议

(一)提升理念认知,加强培训与宣传

为了解决教师和学生对生态化绿色教育理念认知不足的问题,学校需要在多个方面加强教师的培训和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力度。教师作为教育的直接执行者,其理念和认知的提升非常重要。首先,学校应定期组织生态文明教育的培训班,通过邀请专家讲座、开展专题研讨等形式,帮助教师系统了解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内容。通过这样的培训,可以让教师掌握最新的生态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他们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能力。

学校还应充分利用多种宣传渠道来加大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力度。校园广播、宣传栏、校报和微信公众号等都是有效的宣传工具。通过这些渠道,学校可以持续宣传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比如在校园广播中播放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内容,在宣传栏和校报上刊登有关生态文明的文章和图片,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环保知识和学校生态教育活动的信息。在具体的宣传内容上,学校可以展示生态文明教育的成功案例和学生参与生态活动的成果,增强学生和教师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同感和参与感。通过展示真实的案例和具体的数据,学生和教师能够更直观地了解生态文明教育的实际效果,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相关的教育活动中。

(二)加大投入,保障资源与经费

生态化绿色教育的推进离不开充足的资源和经费保障。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增加对生态教育的专项经费支持,确保学校在绿化美化、节能减排和垃圾分类等方面有足够的资金投入。通过政府资金的支持,学校可以更好地规划和实施各项生态教育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明确每年用于生态教育的资金比例,确保学校在进行生态化建设时有足够的经济支持。这些经费应主要用于改善校园环境,例如增设绿色植物、建立节能设施和完善垃圾分类系统等。同时,政府还应定期检查资金使用情况,确保资金的高效利用。学校在获得专项经费支持后,应合理规划资金的使用,成立专门的资金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执行资金使用计划,确保每一笔经费用于提升生态教育的具体项目上。例如,可以用于购买节能环保设备、开展生态教育活动和组织学生参加生态文明实践等。

学校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筹集资源,如校企合作和社会捐赠等,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更多支持。校企合作不仅可以为学校提供经济支持,还能带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促进生态教育的发展。企业可以通过捐赠资金或提供技术支持来帮助学校建设绿色校园,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打造环保示范工程。这不仅有助于学校获得更多资源,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社会捐赠也是筹集生态教育资源的重要方式,学校可以通过宣传生态教育的重要性,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社会团体、环保组织以及热心公益的个人都可以成为学校生态教育的资助者。通过组织募捐活动、环保义卖等方式,学校可以筹集到更多的资金用于生态教育项目。为确保筹集到的资源能够高效利用,学校还应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例如设立专门的生态教育基金,用于管理和分配社会捐赠的资金和物资。学校应公开资金使用情况,接受师生和社会的监督,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于实处,真正提升生态教育的效果。

(三)完善课程设置与评价体系

在当前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学校教育体系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以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未来公民。为此,学校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校本课程,并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各学科教学中。

1.课程设置

学校需要在课程设置中体现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理念。在中学阶段,课程设计应重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牢固树立环保和节约的价值观。学校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实施:

(1)实验教学,通过科学实验课,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系统的运作原理,例如水循环、碳循环等。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数据,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调查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如参观生态农业基地、进行社区环境评估等。通过实际调查,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生态问题,并提出改善措施。

(3)项目学习,以项目为导向,开展跨学科的生态文明教育。例如,可以设立“校园绿色工程”项目,让学生从设计到实施全过程参与,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实践活动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调查、项目学习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生态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和学生生态实践基地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生态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同时,学校还应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如芬兰开发的“环境在线”网站,基于设置好的主题进行资料搜集、分析和研讨,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3.评价体系

为全面评估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学校应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评价方法:

(1)问卷调查,设计针对学生生态知识、态度和行为的问卷,定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和认知。

(2)学生自评与互评,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态行为进行评价,并互相评价,以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改进能力。

(3)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4)竞赛与评比,开展生态文明主题的竞赛和评比活动,通过公开表彰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

在评价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标准,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其在生态文明素养方面的进步。例如,可以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生的环保行为、参与生态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学校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效果,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地改进,推动生态化绿色教育的持续发展。

(四)增强政策支持与社会参与

政府应明确生态文明教育的政策目标,并将其纳入国家和地方教育规划中。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明确学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例如,可以在国家教育法中增加关于生态教育的条款,确保各级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在社会参与方面,学校应积极与社区、家庭和企业合作,形成家校社共育的良好局面。社区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的环保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场所。例如,学校可以与社区合作,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垃圾分类、绿化种植和环保宣传等活动,通过实际行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家庭作为学生的第一课堂,家长的参与对生态教育非常重要。学校可以通过定期举办亲子活动,如家庭环保日、亲子植树活动等,增强家长对生态教育的认识和参与度。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树立良好的环保榜样,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企业的参与不仅可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还可以通过企业的环保实践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学校可以与环保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邀请企业专家到校开展讲座和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的环保设施和项目,让学生在实际中了解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理念。

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增强社会和家庭对生态教育的参与度和支持力度。学校可以在重要的环保节日(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组织全校性的环保主题活动,邀请家长和社区成员共同参与。比如,开展环保知识竞赛、环保主题演讲比赛、环保作品展览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和家长的参与热情。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生态化绿色教育在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和影响的深入分析,本文强调了加强教育理念的普及、提高教育质量、增强社会参与度以及完善政策支持的重要性。未来,学校应致力于创建一个支持生态文明的学习环境,不断优化教育实践,实现教育的全面绿色转型。这不仅是对教育系统内部的一种改革,更是对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傅卫庆.构建“生态化绿色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语文课内外,2022(30):0218-0220

[2]杨长寨.创新绿色教育模式,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J].环境教育,2021(1):56-57

[3]刘晓燕.生态的教育与教育的生态[J].基础教育参考,2015,6(6):19-20

[4]王晓.厚植生态文明理念,打造绿色学校品牌——河北省盐山中学生态文明教育纪实[J].环境教育,2023(3):92-92

[5]无.践行生态理念,创建绿色校园——青岛市城阳第十三中学生态文明教育纪实[J].环境教育, 2023(4):100-100.

注:该论文为:陇南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  24LNSK05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