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课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叶圣陶“真情实感”教育基因的发掘与运用
摘要:在当前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是教育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叶圣陶先生的“真情实感”教育理念,为这一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启示。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新课标背景下,深入挖掘并有效运用这一教育基因,以提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叶圣陶;真情实感;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引言:
叶圣陶,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强调“作文是表达真情实感的手段”,这一理念在新课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和挖掘叶圣陶的“真情实感”教育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以及塑造健康的人格特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叶圣陶“真情实感”教育理念概述
叶圣陶,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以其深邃的教育思想和卓越的教育实践,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真情实感”教育理念,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强调教育应以培养人的完整人格和真实情感为主旨,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这一理念源于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教育本质的独到理解,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
“真情实感”教育理念,首先体现在叶圣陶对人的本质的尊重上。他认为,人是情感的动物,教育应尊重和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让他们在真实的自我中成长。他反对那种忽视学生情感需求,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育方式,认为这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也是无效的。
其次,叶圣陶强调教育的实践性。他主张教育应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感受,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他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就是这一思想的生动体现。
再者,叶圣陶倡导的“真情实感”教育,还体现在他对教育目的的追求上。他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道德、有情感、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公民,而不仅仅是制造知识的容器。他希望通过教育,让学生学会理解世界,理解自我,形成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观。
二、新课标对作文教学的新要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更为全面和细致的要求。新课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考和实际应用能力,而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方向和实施策略显得尤为关键。
首先,新课标强调了作文的个性化和创新性。以往的作文教学往往注重格式规范和语言修辞,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表达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新课标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展现自我,敢于挑战传统的观念和表达方式,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构思,提高作文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其次,新课标要求作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需要具备从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炼观点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观察生活细节,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使作文成为反映生活、表达情感、解决问题的工具。
再者,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同伴互评、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和沟通能力。同时,教师应提供及时、具体的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并改正写作中的问题,促进其写作技能的提升。
此外,新课标还强调了作文的评价多元化。除了对语法、拼写等基本语言技能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思维深度、观点独特性、表达清晰度等方面的评估。这种评价方式旨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也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自我发展指导。
三、叶圣陶“真情实感”理念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
1. 案例背景
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某高中的作文课堂成为了一次探索叶圣陶“真情实感”理念的实践舞台。教师以“我的家乡”为题,旨在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挖掘内心深处的情感,将生活中的平凡点滴转化为触动人心的文字。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以此作为写作的情感源泉。
2. 实施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如同画家描绘画卷一般,细致入微地刻画家乡的景象。他们被教导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每一个描绘中,无论是描绘一个熟悉的角落,还是刻画一个亲切的人物。教师强调,情感的真实流露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作技巧,而是要通过具体的细节,如色彩的运用、比喻的巧妙,来展现情感的丰富性和深度。
3. 教学效果
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使得学生的作文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他们的文字不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情感的载体,每一个字眼都充满了温度和情感。这样的作文能够触动读者的心弦,引发共鸣,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学生描绘的家乡之中。同时,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他们开始享受写作带来的乐趣,不再惧怕表达自我。
(二)案例反思与启示
该案例的成功,充分证明了叶圣陶“真情实感”理念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它能够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源泉,使他们的文字充满真实感和感染力。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写作技巧的培养。情感的真实流露与技巧的运用是相辅相成的,情感是作文的灵魂,而技巧则是赋予灵魂以生动形式的工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如示范、讨论、反馈等,引导学生在表达真情实感的同时,逐步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修辞技巧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实现写作水平的全面提升。
四、结论
叶圣陶的“真情实感”理念在现代作文教学中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通过合理的教学策略,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同时,也能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我,形成健康的人格特质。在未来的语文教育中,这一理念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将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朱娟.浅议核心素养下开展高中作文思辨训练的必要性[J].学周刊,2024,(18):103-105.
[2]李锦.指向关键能力培养的高中语文作文素材挖掘路径[J].中学课程辅导,2024,(14):120-122.
[3]代峰.指导有“方”,缔造生花妙笔——谈高中语文课堂中的作文教学[J].语文世界,2024,(14):54-55.
注:“本文为苏州“十四五”规划课题《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叶圣陶教育思想基因发掘及其传承研究》,编号2021/Y/02/023/0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