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杨佳
  
天卓梵尔媒体号
2024年67期
保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打开文本图片集

自《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以来,在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转变育人观念、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面对城镇居住人口已占全国人口63.89%的社会结构、正临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时代背景,2011年制定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已不能符合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2019年1月,教育部启动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在总结我国近十余年的课程改革成果经验和汲取国外课程改革有益成果的基础上,对《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了一体化修订,即《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标准即衡量事物的准则,可供同类事物比较核对的依据;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最高行政部门制定的,规定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实施建议等,并用以指导、规范、评估和管理课程与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体现着国家意志和要求。《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培育核心素养为纲,“基于学科本质和育人价值提炼了课程培育的核心素养,围绕核心素养描述课程目标;基于培育核心素养及其水平,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基于课程目标、依托课程内容,形成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刻画,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基于学业质量标准形成素养导向的考试评价原则,推动核心素养落地落实。”

一、课程性质

课程性质是一门课程区别于另一门课程的根本所在,即“这门课程是什么样的”,其在质上决定了课程的特殊性,是对课程设置、课程定位、课程特征和育人目标的综合表达。

2022版课程标准明确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的课程定位,对比2021版课标提出“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的课程定位,更加强调了学科逻辑和价值逻辑相统一,需要我们立足民族复兴和国家战略高度来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主渠道,“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帮助学生扣好成长的“第一粒扣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中国共产党信任,“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2022版课程标准明晰了“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性质,对比2021版课标指出“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课程特征,更加彰显了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需要我们着眼理论根基和育人价值来理解。政治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属性,有着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体现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属性;思想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在追求,有着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价值旨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综合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必然要求,涵括政治、道德、法律、心理等课程内容,达到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等课程目标,涉及多维评价理念、多元评价主体、多样评价方法等课程评价;实践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科特色,道德是实践理性,道德是实践中的道德,要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解决思想行为问题,推动思维实践向生活实践转化,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课程理念

课程理念是对课程认识的集中体现,以及对课程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的总和,即“上好这门课程该坚持什么”,是建构这门课程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指导,课程内容选择和安排、课程实施、教学评价等都要符合这些理念。

2022版课程标准强调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的课程目的理念,对比2021版课标“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的课程核心,课程标准更加凸显了课程目标和课程特点。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铸魂育人,用科学思想理论引领正确价值观念形成,培育理想信念坚定、爱国情怀厚植、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2版课程标准阐明了道德与法治课程“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一体化设计”的课程建构理念,对比2021版课标“三条主线、四个方面”“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课程设计思路,都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更加明确了课程设计逻辑。道德与法治课程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强化课程设计的整体性”,学段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开展思政课。

2022版课程标准论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的课程内容理念,对比2021版课标“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等论述,都将学生生活及社会需要作为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课程标准更加明晰了课程内容的建构框架和选择指向。道德与法治课程要“突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并有机整合相关主题,体现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要以解决社会生活和思想实际问题为要点,增强课程内容现实性。

2022版课程标准提出了“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的课程方法理念,对比2021版课标“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生活”“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追求”等表述,都阐释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要结合的育人方法,课程标准更加细化了课程育人方法。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处理好价值性和知识性、灌输性和启发性的辩证关系,开展议题式教学、多样化创造情境;要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学校和社会形成育人合力,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2022版课程标准增加了“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的课程评价理念,2021版课标在课程理念中并未提及,课程标准更加注重“教-学-评”运行机制。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要紧扣素养导向,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建立全面评价体系,转变育人理念,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德育课不是智育课,“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要坚持多元评价主体,探索多样评价方式,提升课程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在一定的课程理念下,对于学生经过课程学习能够达到的品格、能力等各方面素养的期望,即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课程期待”,是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基础,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

2022版课程标准基于课程本质凝练了五大核心素养,建构课程目标新模式。2011版课标主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三维度论述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实现了对三维目标的传承和超越,“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和细化,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学生成长需要,凝练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五大核心素养,即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如下表所示),这是本次课标修订的一大重要变化。

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时,要从一体化维度思考课程目标设计逻辑,五大核心素养既符合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规律和学生发展特征,又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核心素养保持有机衔接,体现育人方式的阶梯式上升和培养目标一致的一体化设计;又要从整体性视角思考五大核心素养间的联系,“不能孤立、割裂地理解这五个核心素养,而要在整体上、关联中加以把握。这五个核心素养既各有侧重,不可相互替代,又相互联系。 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2022版课程标准“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应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课程总目标与五大核心素养相对应,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分别阐述了四个学段的具体目标,核心素养在具体学段要求中阶梯化呈现,各学段课程目标之间也呈现出较好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以政治认同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例,学段目标呈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如下表所示)。课程标准通过行为动词、完成任务、学习效果来描述不同学段目标的育人结果,体现了课程目标一体化设计理念。

四、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而组织的更为细化的学科知识、基本观点、价值观念等”,也是课程实施、课程考核的载体,还是联结教师和学生的中介,决定着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

2011版课标围绕着“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六方面内容进行课程建构;2022版课程标准建立了主题鲜明、内容清晰的课程体系,道德与法治课程“以道德与法治教育为框架,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以及信息素养教育、金融素养教育等相关主题,强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由‘自我认识’到‘我与自然’‘我与家庭’‘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不断扩展学生的认识和生活范围”。明线与暗线交织,使主题学习和学生生活相结合,搭建起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框架和内容。

2011版课标距离2022年十余年,课程内容具有一定滞后性;2022版课程标准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反应党和国家的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课程内容充分反映新时代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反映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呈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理论探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大势,关心国家发展,关注公共事务。”

2011版课标课程内容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范围组建课程内容;2022版课程标准“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础,分学段安主题对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建构学段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体现了课程内容设计一体化特点(如下表所示),道德教育主题在不同学段里的内容要求不容,主要通过“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结果”表现。

2011版课标课程内容以“成长主题+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建议”呈现;2022版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由“学习主题+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要求”四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了由 ‘学什么’到 ‘怎么学’再到 ‘学习效果如何’的进阶式教学模式”。每一学习主题都有对应的内容要求,每一内容要求都有教学提示(如下表所示),教学提示里有活动设计、讲故事、角色扮演、实证调查等教学方法,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提供有益思考和借鉴。

五、学业质量

2011版课标没有学业质量部分的内容,2022版课程标准在第五部分专门阐述,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思想,对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起重要作用。

2022版课程标准明确了学业质量的内涵,学业质量标准是学生学业成就水平表现的质量标准。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是否实现了核心素养、实现程度如何,其是考查学生是否达到规定的学业水平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指标,更是打通课程标准落实核心素养“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

2022版课程标准阐明了学业质量标准的功能,“旨在引导教师转变育人方式,树立科学的学业质量观”,确立了素养本位而非知识本位的教育质量观,即关注的是“人”本身,旨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是学生在真实社会生活中面对不同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品质、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等,不能再以分数或排名评定学生。同时,学业质量标准也是指导评价与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也能够用于指导教材编写、教学与课程资源建设。

2022版课程标准呈现了学业质量描述的特征,道德与法治学业质量按学段设置(二二二三),科学描述每个学段的学业质量特征;学业质量标准不分水平等级,只有不同学段的质量描述,规定学生在每个学段学习结束后达到的标准,既保持学段的独立性又注重学段之间的衔接,形成清晰的水平梯度。纵观不同学段的学业质量描述,都含有问题情境,提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必须要会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发展学生运用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品质。

六、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联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重要环节,以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为载体,对实现预期教育效果非常关键,其既指一门课程实施计划方案的执行情况,也是一门课程动态存在的过程表征。

“教学建议”部分,对比2011版课标,2022版课程标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八个相统一”的具体要求,指出教师是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的关键,“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坚持“八个相统一”,“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这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提出根本要求和行动指示。

2022版课程标准强调“立足核心素养,制定彰显铸魂育人的教学目标”,从“总体要求、确立思路和设计重点”三个层面对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如何认识与制定给出了具体建议。”从总体要求上看,“教师应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制定教学目标”,培育核心素养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牢记“通过什么条件、采取什么行动、达到什么效果、培养什么素养”的目标制定总纲;从确立思路上看,教学目标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清晰的价值导向、明确的知行要求,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学段特点,制定具体、适切和可操作的目标;从设计重点上看,教学目标要突出理论、情感、文化等要素,“以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以情感激发学生,以文化熏陶学生”。

2022版课程标准提出“及时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反映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两方面进行提示。从教学内容设计上看,要根据课程内容建构逻辑,紧跟社会发展进程,融入最新时事进行讲解,要关注教材内容中的最新理论观点,“将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引入课堂”;从教学形式呈现上看,“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的素材样态”,联系学生实际、贴近生活、以喜闻乐见方式展现。

2022版课程标准阐述“把握思想教育基本特征,实现说理教育与启发引导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围绕“遵循规律+处理关系”两方面内容展开。从“把握思想教育基本特征”上看,要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法治素养形成规律等,这是有效开展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从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上看,要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理解基本概念、原理知识、理论体系上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同时也要用激发学生兴趣的素材和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领会,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做到“灌中有启”“启中有灌”。

2022版课程标准突出“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的教学实践,围绕“总体要求、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三方面内容进行指导。从总体要求上看,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拓宽教学场域,教学内容要实现隐形课程与显性课程相配合,教学方式要加强课内课外联结,促进学生知行统一;从课内教学实践上看,要注重案例式教学,“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采取热点分析、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模拟活动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从课外教学实践上看,要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通过参观访问、现场观摩、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研学旅行”等方式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拓展视野、提升能力、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评价建议”部分,对比2011版课标,2022版课程标准要求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转变育人方式,实现“教-学-评”的统一,强调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评价功能,即要转向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价。2022版课程标准明确了指向核心素养的评价内容,回答了“评什么”的问题,“评价主要涉及价值观念、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等多方面”,打破传统“唯成绩”“唯分数”的知识本位评价;2022版课程标准强调要把评价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改进纸笔测验、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回答了“怎么评”的问题,要开展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和期中评价,改进结果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就是说要关注学生素养成长的具体过程,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避免仅凭考试分数判断学生水平的单一评价方式。值得注意地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评价并不否定知识考查,其注重的是基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境和学科任务进行问题设计,这在学业考试评价指导的三个例题中可以得到体现。

对比2011版课标,2022版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还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的相关内容,强调“学业水平考试以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为目标”,再一次明确了考试的目的是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同时“也对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要求,对考试性质与目的、命题原则、命题规划、题目命制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还列出了3个样题作为参考,对每道试题的命题立意和考查内容作了具体说明,展示了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制方向及呈现方式。

参考文献

1. 石芳、韩震.打牢铸魂育人根基 落实核心素养培养——《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教师教育学报,2022(3):115.

2. 刘慧.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2-43.

3.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5. 石芳、王世光.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22(6):8.

6. 王莙雁、裴云:《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课程内容”栏目的变化、特征及使用建议[J].教师教育论坛,2022(8):15.

7. 金利.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分析[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22(11):5.

杨佳,女,1996.1—,云南保山,保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本文系2024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专项”“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ZX2024QN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