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五史”教育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刘云峰
  
天卓梵尔媒体号
2024年24期
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西青 300384

摘要:“五史”教育是筑牢科学历史观、提升历史思维、把握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形势与政策”课程则是引导大学生统筹“两个大局”,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重要渠道,二者统一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本文围绕“教育的根本问题”,在分析“五史”教育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价值意蕴基础上,专注教师史学素养提升和“五史”内在逻辑梳理,经由“研形”“判势”“知政”“行策”和“两个结合”实现教学内容耦合,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混合型教学模式,以期提升课程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五史”教育;“形势与政策”课;融入;实践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求“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也阐明“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将“四史”扩充为“五史”,使“五史”教育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教学任务。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科学分析当前形势与政策,准确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如何开好“形势与政策”课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前,如何将“五史”教育科学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即是确保“五史”教育实效性,也是推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和研究课题。

一、“五史”教育与“形势与政策”课的关系解析

“五史”教育是“以历史学为基础的特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1],“形势与政策”课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是“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重要渠道”。在理论基础维度,二者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均需运用大历史观在历史全过程、社会大场域中考察历史、审视现在、引领未来;在教学内容维度,“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是“核心中枢”,既是“五史”教育历史逻辑的展开,也是“形势与政策”课实践阐释的内容,而联接其中的理论逻辑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育人功能维度,二者都共同着眼于新时代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宣传党中央大政方针,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五史”教育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1.围绕“为谁培养人”,“五史”教育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是服务于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心任务的政治需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成为“世界之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需要深刻回答“时代之问”。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日趋多元,“人民之问”也更加迫切。同时,因我国正在进行的伟大社会实践,亟需回答“中国之问”。在这样的历史时刻,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并明确指出了中国共产党从现在起的中心任务。因此,“五史”教育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是引导大学生在把握历史规律中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需要,也是持续加深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教育需要,更是激发大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致力成长为“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的需要。

2.围绕“怎样培养人”,“五史”教育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是强化创新理论武装、筑牢理想信念的理论需要。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回望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华民族摆脱了几千年的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瞻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跳出了苏联模式的路径依赖,扬弃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资本逻辑,“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2]。从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看,当领导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和艰辛实践,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因此,“五史”教育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是引导学生从时代历史变迁中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的需要,也是以历史事实坚定“真理的力量”的需要,更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积极投身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需要。

3.围绕“培养什么人”,“五史”教育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实践需要。

新时代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仅需要了解中华民族发展史,在中华文明源流发展中加深“人类文明从何来、向何处去”的认识,也需要熟悉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筑牢理想信念,站在历史的时空视域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理论创新、制度优势、文化意蕴和伟大实践的勃勃生机,还需要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从“站起来”“富起来”正走向“强起来”的伟大奋斗中把握时代脉搏,涵育创新精神,积极应对挑战,坚定前进方向。因此,“五史”教育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是引导学生弄清历史规律具有必然性进而坚决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需要,也是辩清现实发展具有曲折性进而增强明辨是非能力的需要,更是讲透理想信念具有崇高性进而筑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需要。

三、“五史”教育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1.以“五史”内在逻辑梳理为重点,提升任课教师的史学素养。

马克思深刻指出:“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3]能否准确梳理“五史”内在逻辑,将直接影响任课教师“五史”教育的史学理论素养,关系着“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育人实效。中华民族发展史蕴含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需要放置在东西方文明碰撞交流融鉴的宏阔背景中加以考量,只有深刻揭示中华民族从古代灿烂辉煌到近代屈辱落后再到当代艰辛探索的深层原因,才能科学回答“为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核心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较量,只有筑牢“两个必然”的历史信心和坚守“两个绝不会”的历史耐心,才能弄懂“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新中国史讲述了新中国如何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到欣欣向荣、全面小康,再到开创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只有对比沧桑巨变,才能坚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论断。改革开放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史,展示了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全景,不仅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更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贡献了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共产党史则是推进“五史”演进的历史主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百年辉煌书写了不懈奋斗史、理论创新史和自身建设史,铸就了精神谱系,创造了伟大成就、宝贵经验。“五史”教育融入“形势与政策”课必须发挥任课教师的主体性、创造性 ,厘清“五史”内在逻辑,抓住主题主线,依靠史学素养提升赋能教学专题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

2.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解构为切点,实现“五史”教育的耦合对接。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载体,应紧扣“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聚焦“两个结合”,分别从“研形”“判势”“知政”“行策”环节展开解构,实现耦合对接。“研形”属于历史维度,重点是对接社会主义发展史,运用大历史观科学剖析当今世界和中国重大时事的历史生成逻辑和现实发展状态,探清“现实是什么”,即“两个大局”状态下的“西强东弱”和“东升西降”的原因和现状。“判势”属于发展维度,重点是对接新中国史,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是如何“走自己的路”进而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擘画“未来怎么样”,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政”属于理论维度,重点对接改革开放史,全面系统把握党和国家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阐明“理论怎么办”,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 基本方略。“行策”属于实践维度,是对接中国共产党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致力“实践怎么干”,即协同推进“两个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与“五史”教育的耦合对接要特别聚焦“两个结合”,属于文化载体,重点是结合中华民族发展史筑牢道路根基,深刻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内在关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3.以契合学生成长诉求、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为导向,构建混合型教学模式。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的基础是建立正确的政治认知,认清“形”与“势”,认同“政”与“策”,而面对信息化、网络化的学情状况,凸显了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契合成长诉求、激发求知兴趣的混合型教学模式尤为重要。一方面,教师要聚焦“道理”,实现角色从“知识传授”向“智慧启发”的转变,科学应对学生成长中存在的诸如“理想和现实”“大我与小我”的迷茫甚至矛盾。首先,教师必须讲深道理,从“五史”中汲取智慧、把握规律,用真理力量感召学生,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其次,教师必须讲透道理,要以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准确阐明认识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其惑,释其疑,“授之以渔”,助力突破小我,成就大我。再次,教师必须讲活道理,紧紧抓住学生正处在人生“拔节孕穗期”的机遇,用理想信念筑牢“根系”,用使命担当营养“枝干”,用师道权威涤除“侵害”,塑造活跃的教学气氛和严肃的教学秩序。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网络资源,创新教学手段,科学应对学生在求知兴趣中呈现的诸如个性化程度高、参与性意愿浓和体验感追求强等新特征。首先,理论教学可以在专题教学基础上围绕世界、国家和社会的热点问题开展互动式、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反转式等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调动课堂的交互型、积极性;其次,“第二课堂”教学则可以与学生工作队伍建立深度协调机制,以学生活动为载体,以重大庆典日或纪念日为契机,开展融入历史元素的主题宣讲、现场授课,形成浸润式教学范式;再次,社会实践教学可以探索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下加强历史资料和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以展示“新时代伟大变革、伟大成就”为主旨,通过场馆参观、社会调研以及微电影、微视频、微课堂或微情景剧等方式提升学生主动性,实现寓学于乐,满足学生自主性、个性化和创意型的学习需求。

结语

“形势与政策”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渠道。“五史”教育融入“形势与政策”课,能够有效增强课程的历史底蕴,做到有史有料的强化理论说服力;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做到有情有理的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还能够提升教师的史学素养和育人能力,做到有根有魂的培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忠诚传播者和实践者,助力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虞志坚.“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重逻辑[J].江淮论坛,2020(6):17-21.

[2]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中国政府网.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教社科〔2018〕1号)[EB/OL].(2018-04-12)[2024-05-0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8-12/31/content_5443365.htm.

[5]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资助项目:2021年度天津理工大学校级一般项目“‘四史’教育视域下‘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和实践”(YB21-23)

作者简介:刘云峰,(1979—),男,河北丰南人,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