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期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低年级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学生个性、道德品质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更好地开展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已成为学校、家庭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将简要阐述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特点,分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现状,并探究在新时期如何对学生开展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提出有效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低年级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人们常说,“性格无优劣,习惯有好坏”。小学低段的孩子,刚从幼儿园阶段进入小学,他们在规则意识和组织纪律性方面,都尚在初步形成阶段,所以不太能够做到“令行禁止”。低年级学生处于习惯养成、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进行正确引导,不但会影响学生行为方式和语言习惯,还会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不利于学生发展。[1]因此,在新时期,教师要认识到低年级阶段培养行为习惯的重要性,积极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特点
首先,他们的行为习惯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刚入学的学生,无论是在学习、生活、交往还是活动方面,都面临着新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他们在这方面的意识和习惯往往还不够成熟,需要学校和老师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低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具有极强的模仿性。他们正处于道德发展的初级阶段,对权威人物如老师、父母等有着较高的认同和模仿倾向。因此,他们的行为习惯往往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身边的成人和同伴。他们会在模仿中学习和吸收新的行为规范,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
此外,低年级学生的行为还表现出一些特定的特点。例如,他们的心理内部稳定性较差,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同时,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和敏感,对什么都感兴趣,反应强烈。然而,他们的自控能力相对不足,容易冲动和分心。
在人际关系方面,低年级学生往往表现出简单化和不知所措的特点。他们可能不太懂得如何与人相处,特别是在与大人交往时可能会感到惶恐不安。因此,学校和家庭需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总的来说,低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特点表现为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好奇心重、自控力不足以及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有待提高等方面。针对这些特点,学校和家庭应该采取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措施,帮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2]
二、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1.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
低年级学生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但能够使学生正常生活,还能够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不断完善自身,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新时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要从学习、生活、道德等方面着手,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提高道德认知,不断完善自我,为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
2.具有良好习惯的孩子更优秀
第一,具有良好习惯的孩子能够更快地明白老师的指令、各科作业的要求,比一般孩子适应起来更高效,较少出现情感上的“分离焦虑”。
第二,具有更多的自我效能感,在其他孩子还是“混沌初开”的懵懂阶段时,他就已经能够慢慢做到上课专注、作业仔细、纠错及时。在给其他孩子树立榜样的同时,也能够极大地提升他初入陌生环境中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三,能够慢慢体会到“自律”、“规则”、“底线”带给他的好处。虽然他也年龄尚小,肯定也会有一定的松懈和反复,但是“好习惯”就像他脑海里的一个闹钟,能够时刻帮忙提醒和监督,让他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保持一个长足发展和进步的态势。
三、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现状
首先,从家庭环境来看,家长在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许多家长可能忙于工作,导致在家庭中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教育不够充分或不够重视。此外,一些家长可能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无法有效地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虽然学校已经意识到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施上仍存在一些挑战。例如,一些学校可能更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对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同时,由于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有限,学校可能难以开展全面、系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
第三,社会环境也对低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产生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更加多元和复杂,一些不良信息可能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负面影响。同时,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和压力也可能使学生在行为习惯上产生偏差。
具体到低年级学生自身,由于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3]因此,他们可能表现出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不专心、爱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等。三、新时
四、新时期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1、明确行为规范和养成目标
首先,学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摇篮,有责任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序、和谐的成长环境。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应当制定一套清晰、具体且富有针对性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应涵盖课堂纪律、校园礼仪、卫生习惯等多个方面,以便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行为指南。
在制定行为规范时,学校需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规范的内容应简洁明了,易于理解,以便让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并自觉遵守。此外,学校还需注重教育引导,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与此同时,学校应明确行为习惯养成的目标。这些目标应符合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并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和发展方向。通过明确目标,学校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确保学生在良好的行为习惯中茁壮成长。
此外,学校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同时,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让家长充分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
2、注重榜样示范和正面激励
在低年级教育阶段,学生的理解力和思维力相对较弱,但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作为引导者,教师需依据学生的发展特性,肩负起教育、管理、培育的责任,既要实施知识教育,也要强化行为习惯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具有引领效应,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自身言行举止,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正向发展。
例如,保持仪表整洁,使用文明用语,与学生共同遵守学校和班级纪律,礼貌待人,以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开展教学工作,平等对待所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传递正能量,以自身言行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教师还需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纠正其不良行为。
此外,对于表现出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学校应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以激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
3、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
班级活动是规范学生行为的关键因素,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展班级活动,如开展文明教育、礼仪教育、主题讲座、卫生评比活动,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在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真、善、美的良好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文明礼仪教育为例,教师搜集讲文明、懂礼貌的相关案例,将其制作成教学视频,以视频的形式直观生动地呈现案例,如文明出行、对长辈礼貌问候、遵守交通规则等,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促进其健康成长。在礼仪教育活动中,要求学生在生活中礼貌用语,不讲脏话,学会使用“谢谢”“对不起”"请"等礼貌用语,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
教师可以创编儿歌,利用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旋律指导学生,并通过合作竞争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坐立、读书、写作等姿势,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还可以情动人,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
4、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培养
在传统教育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常常出现学生在学校能够规范自身行为、有较强自理能力,但在家里缺乏自我管理、任性自我的现象,这是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家长对孩子较为溺爱,导致孩子在家中有较强的依赖性,在生活中过于依赖父母,较为任性,不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此,家长要积极与学校合作,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行为习惯教育,强化教育效果。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群等方式,在日常教学中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家校协同育人,教师在学校加强行为习惯教育,家长在家庭中加强监督和管理,使学生在学校和家庭行为保持一致,将行为规范转化为内在品格。此外,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对症下药,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将养成教育与情感教育相融合,通过开展活动、创设活动等多样化方式,学生意识到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5、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成长环境都不同,因此,在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于不同性格和习惯的学生,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和方法,帮助他们逐渐克服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新时期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明确规范、榜样示范、多样化教育、家校合作以及因材施教等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我们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安民花.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与策略分析[J].成长, 2023(7):193-195.
[2]闫涛.数字化背景下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J].亚太教育, 2022(3):190-192.
[3]汪蕾."知情意行"与行为规范教育——小学德育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初探[J].安徽教育科研, 2022(2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