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构建策略研究

陈群峰
  
天卓梵尔媒体号
2024年81期
吴江高级中学215200

摘要:本文聚焦于“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在高中数学课堂构建中的应用策略,旨在通过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和完善评价体系等关键措施,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文章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详细探讨了构建策略,并强调了这些策略对于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高中数学;策略研究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评”一致性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核心原则之一,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不仅能够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还能通过科学的教学过程和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探索基于“教-学-评”一致性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构建策略,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明确教学目标,细化评价标准

这一策略基于两个主要的教育学原理:一是目标导向原理,即明确的目标能够引导教学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二是反馈调控原理,即细化的评价标准能够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教学活动的设计需紧密围绕这些核心要点展开。例如,在教学《概率》这一单元内容时,以“抛硬币实验”为例,这是一项既直观又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在教学前,教师需明确此次实验旨在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体验随机性,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如“必然事件”。实验过程中,学生分组进行多次抛硬币并记录结果,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计算出正面或反面朝上的概率,并讨论为什么这个概率接近但不等于0.5。

在评价标准方面,教师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度、观察力、合作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的理解程度;而结果性评价则侧重于学生是否能准确计算出概率值,并能用自己的话解释概率的意义。例如,教师可以设定评价标准为: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至少10次抛硬币实验并记录数据;能准确计算出正面或反面朝上的概率,误差在合理范围内;能够清晰地阐述实验结论,说明概率值背后的意义。

二、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相长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互动式教学则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形成积极的互动关系,共同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将这一策略应用于高中数学《概率》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旨在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增强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以“模拟抽奖活动”为例,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比如,可以描述一个商场正在进行的抽奖活动,奖品丰富,但中奖概率各异。随后,提出问题:“如果你是消费者,你会如何选择参与哪个抽奖活动?为什么?”这样的问题不仅贴近学生生活,还能引导他们思考概率与决策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概率的知识进行模拟实验。学生需要分组设计自己的抽奖方案,包括奖品种类、数量以及中奖规则等,并计算每种方案的中奖概率。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调整方案、收集数据、分析结果,这个过程正是他们主动建构概率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同时,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在互动中,教师可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纠正错误、深化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从学生的问题中发现教学的盲点和难点,从而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在实践中掌握概率的知识和技能,更能在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中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交流。而教师也能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三、完善评价体系,实现持续改进

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成效,更是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宝贵依据。这意味着评价不应仅仅局限于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而应当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表现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些多元化的评价内容,教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他们在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

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尤其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成长变化。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学习时可能会展现出不同的兴趣点、理解能力和应用水平。因此,评价时应当采用个性化、差异化的标准,避免“一刀切”的做法。同时,教师还应当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给予他们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当评价结果出来后,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反思。这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客观评估,找出他们在学习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同时,也需要对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审视,看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如果教师发现学生在理解概率概念、掌握计算方法或应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存在困难,那么教师就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加强相关内容的讲解和练习。

基于评价结果的改进应当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下一次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评价反馈来优化教学设计,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引入更多的实际案例和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概率的魅力;同时,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如使用在线测试系统来收集学生的答题数据,以便更准确地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

结束语:综上所述,基于“教-学-评”一致性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构建策略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上述策略的实施,可以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其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我们仍需要继续探索和实践这些策略,为高中数学教育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田晓巍.基于“教学评一致性”要求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30):41-43.

[2]江敏.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研究[J].高考,2023(25):81-8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