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实施途径研究
——以河北外国语学院为例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河北外国语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改进的方向。文章从课程概况,实施途径,实施效果以及新的途径探索等方面进行展开,以期对我校今后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效果,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爱国主义;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今年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提出,“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办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中国近代史纲要》是我国普通高校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向学生传授近现代中国的历史的同时,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使命。河北外国语学院是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等学校,历来重视对学生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因此,探索和改进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河北外国语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概况
河北外国语学院是一所具有鲜明外语特色的高校,培养的学生很多会出国,或进行外语类工作,要与外国人打交道,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注重将历史知识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坚定四个自信。该课程不仅注重传授历史知识,还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实施途径
(一)深耕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1.融入课堂教学,强化历史认知
在河北外国语学院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教师注重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通过讲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教师还结合历史事件和时代背景,分析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2.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元素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元素,将其作为教学重点进行讲授。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分析,揭示出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当下时事热点,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现实生活中,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
同时教学中,注重利用爱国主义人物的言传身教来感染学生。教师们通过讲述林则徐、邓世昌等爱国主义人物的事迹,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利益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这些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信念。
3.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河北外国语学院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还积极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师们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他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辅助教学
在信息化时代,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教师可以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历史场景和人物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在线教学,通过讨论、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爱国主义相关话题。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河北外国语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教师们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他们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元素,结合当前的国家形势和社会热点,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将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理解历史的同时,能够深刻感受到爱国主义的实际意义。同时,教师们还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历史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学生亲身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从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开展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传承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爱国主义的力量。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够促进他们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入理解和内化。
(四)利用外语特色,拓展国际视野
作为一所外语特色鲜明的高校,河北外国语学院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外语优势,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引入国外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引导学生从全球视角审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和变革;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外语优势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增强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和自信心。
三、实施效果与反思
通过实施上述途径和方法,河北外国语学院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学生的历史认知得到强化,对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明显增强,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得到了有效激发,坚定了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的信念。同时,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全面提升,他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学生的国际视野得到拓展,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得到提升。这些成效的取得不仅得益于课程本身的优化设计和教师的辛勤付出,更得益于学校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和支持。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部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不够深入、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把握不够准确,爱国主义的情怀不深等。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不断探索更多更好的途径以更好地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
四、新途径探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河北外国语学院的教学实践中,通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元素以及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辅助教学等途径,有效地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然而,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和创新。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要继续总结经验、反思不足,继续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和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培养更多具有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的优秀人才而努力奋斗。在未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拓展与加强。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将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深厚历史素养和爱国情怀的教师队伍。通过定期培训和学术交流,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充分发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研组的作用,集思广益,备好每堂课,集中探讨如何培养学生自我探究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何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教训,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为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奠定坚实基础。
(二)拓展实践教学形式
学院将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注重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感悟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学院还将探索更多的实践教学方式,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感受爱国的力量和意义。
此外,学院还将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和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爱国主义教育空间。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合作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还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爱国的力量和意义,从而更加坚定地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河北外国语学院注重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生的个人成长相结合。学校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如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主题展览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刻感受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力量,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同时,学校还积极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鼓励他们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通过实际行动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实现自我价值。
(四)发挥学校特色,增强国际交流
紧密结合学校特色,充分利用外语优势,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让学生在深入学习和理解历史的过程中,自觉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
学校将进一步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借助外语特色,引导学生从全球视角审视中国近现代史,增强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和自信心。
河北外国语学院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还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学校充分利用外语特色,引导学生通过多语种、多角度地学习和理解中国近现代史,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他们未来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结语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具有爱国情怀、责任担当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河北外国语学院作为一所具有鲜明外语特色的高校,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途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探索更多的实践教学方式,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为培养更多具有爱国情怀、国际视野和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2]冯晓青.《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途径新探[J].理论观察,2018,143(05):119-120.
[3]李琼.新形式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4):143-147.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外国语学院2023年度校级课题(思政专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实施途径研究——以河北外国语学院为例”的最终研究成果,课题编号:【HWSZ20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