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以节日习俗教学为例的研究

杨苹苹
  
天卓梵尔媒体号
2024年114期
成都市青羊区草堂小学子美校区611135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以节日习俗为教学案例进行深入研究[1]。通过文献回顾与实地考察,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与挑战,提出了以节日习俗为切入点的教学策略。研究设计了以体验式学习、故事讲述与创意写作相结合的课程模式,旨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认同感与传承责任感。实证研究表明,该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记忆及实践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节日习俗;教学融合;文化传承

引言:在快速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效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小学语文作为语言与文化的启蒙课程,承担着传承民族精神与文化血脉的重要使命。本文选取节日习俗作为教学内容的核心,旨在探索如何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其成为有根有魂的文化传承者与创新者。

一、理论基础与现状分析

(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 教育层面的文化根植: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如同为学生的文化基因编码,不仅传递知识,更培养价值观[2]。儒家仁爱、道家和谐等观念,经由语文教学活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实现个性与社会性的和谐统一。

2 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在全球文化交融的今天,语文课堂上的传统文化教育是构筑学生文化身份认同的基石。通过深入剖析节日、艺术等,学生在领略中华文化深度与广度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为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传播者奠定基础。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教学现状

1.内容选取与组织待优化: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虽已纳入部分传统文化内容,但存在选材覆盖面有限、深度不足的问题[3]。如偏重古诗词背诵而忽视背后的历史文化解读,或节日教学仅停留于表面习俗介绍,缺乏深层次文化意义的挖掘。

2.方法传统单一:多数课堂仍采用讲授为主的方式,互动与体验环节较少,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缺乏利用信息技术、情境模拟等现代教学手段,使得传统文化教学显得枯燥乏味,影响学习效果与文化传承的积极性。

3.学习成效评估方式单一:评估往往侧重于记忆性知识考查,如背诵、填空等,忽略了对学生文化理解、批判性思维及实际应用能力的测评。这种评估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真实掌握情况及价值观的内化程度,限制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实现。

(三)节日习俗作为教学资源的优势

1.生活化学习情境:节日习俗紧贴学生日常生活,如春节的对联、中秋的月饼制作,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生动的学习场景[4]。这种生活化的教学资源易于引发学生共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2.促进跨学科整合:节日习俗涵盖历史、艺术、民俗等多个领域,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天然的纽带。如通过端午节,既可讲述屈原故事学习历史,又能结合龙舟赛探讨物理力学,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3.家庭与社区的桥梁作用:节日习俗教学鼓励家庭参与和社区实践,如共同准备节日食品、参与社区庆祝活动,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联结,还促进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融合,构建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生态。

二、节日习俗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策略设计

(一)体验式学习:节日习俗的实践与感知

1.亲身体验节日流程:组织学生参与或重现节日仪式,如亲手包粽子、编织中国结,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节日习俗的细节与乐趣,增强实践能力与文化感知。

2.情境模拟深化理解:通过角色扮演传统节日故事,如“嫦娥奔月”的情景剧,使学生在表演中融入角色,深刻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寓意与道德价值,提升情感投入与文化认同。

3.节日生活记录挑战:鼓励小朋友们亲手制作一个“节日记忆收集册”。用彩笔、贴纸装饰本子,把自己在节日期间的小故事写下来,比如学会了包饺子、制作元宵的过程,或是和家人一起观看的烟花描述。还可以贴上照片、剪纸、春联等作为纪念。这样既锻炼了小朋友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也让传统的节日文化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一份珍贵的成长记忆。

(二)故事讲述:节日背后的传统文化内涵

1.民间故事的搜集与改编:精选与节日相关的经典民间故事与神话,如春节的“年兽”传说,加以时代化的改编,使之更加贴近学生心理,通过故事讲述激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2.多媒体辅助叙事:运用多媒体技术如动画、音频故事,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冲击,丰富故事讲述的层次感,帮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节日的文化背景与象征意义。

3.叙事技巧与创意写作结合:通过分析故事结构、角色设定等叙事技巧,引导学生创作属于自己的节日故事或现代版传说,激发创造力的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传统文化内核的理解与表达,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双重目标。

(三)创意写作:节日文化的现代演绎

1.主题征文比赛:设立以节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如“中秋月圆之夜的现代童话”,鼓励学生在保留传统节日元素的基础上,融合现代生活情境进行创编,锻炼其想象力与文字表达能力。

2.书信往来穿越时空:设计“给古代节日人物的一封信”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个节日中的历史或传说人物,撰写信件,介绍现代社会如何庆祝该节日,同时提出对古代习俗的思考和疑问,以此促进跨时代的文化交流理解。

3.微剧本创作与表演: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围绕节日主题编写简短剧本,如“春节的数字红包风波”,在创作过程中探讨传统与现代科技的融合,随后组织班级表演,将书面文字转化为生动的舞台展示,加深学生对节日文化在当代社会变迁中传承意义的认识。

三、实施效果与评价体系构建

(一)教学效果的多维度评估

1.知识掌握与理解深度:通过问卷、测试等形式,评估学生对节日习俗及相关文化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包括历史背景、象征意义等,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传达。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变化:采用观察记录、小组讨论反馈等方法,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文化自豪感及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是否有所提升,关注其价值观的积极变化。

3.实践应用与创新能力:通过项目展示、创意作品集评审等,评价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如设计新颖的节日庆祝方案、创作富有创意的文化产品,检验其问题解决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成效。

(二)教师专业发展与支持系统

1.专项培训与工作坊:定期举办传统文化教学法、信息技术融合等主题的教师培训,通过专家讲座、案例分享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及现代教学技能。

2.教研社群与资源共享:建立线上教研平台,鼓励教师分享教案、教学心得,形成互助合作的社群文化,同时提供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支持教师个性化备课与教学创新。

3.反思实践与持续反馈:推行教学反思日记、同行观察等机制,鼓励教师主动审视自身教学实践,结合学生反馈、同行建议不断调整优化教学策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循环迭代。

(三)持续改进与未来展望

1.课程体系迭代升级:基于教学效果评估与反馈,定期修订课程内容与结构,引入更多元化的节日文化元素,保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与吸引力,构建更加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2.技术融合与教学模式创新:积极探索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等新兴技术在传统文化教学中的应用,如创建虚拟节日体验馆,以科技赋能教育,开拓沉浸式、个性化学习的新路径。

3.国际交流与文化传播: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学校的交流合作,共同开展跨国文化节、在线国际论坛等活动,使学生在全球对话中分享中国节日文化,培养其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文化传播使者,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相互理解。

结论:综上所述,将传统文化尤其是节日习俗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还能增强其文化认同感与传承责任感。通过体验式学习、故事讲述与创意写作等多元化策略,实现了传统文化教学的生活化、趣味化与现代化[5]。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多维度的教学效果评估及对未来教育趋势的前瞻规划,均为这一教学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与优化提供了坚实保障。实践证明,有效融合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不仅能够焕发学科活力,更是培养新时代文化传承者的重要途径,对促进文化自信与国际交流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吕利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点亮小学语文课堂[N].语言文字报,    2024-04-24(005).

[2]陈美玲,赵福霞,白敬.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融合与实践[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4,(04):73-74.

[3]朱叶丹.“双减”背景下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路径[J].教师博览,2024,(09):13-15.

[4]冯宝宝.中小学语文课堂传播传统文化的意义和路径分析[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06):130-132.

[5]沙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谈小学语文课堂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J].小学生(中旬刊),2024,(03):97-9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