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关于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五学并举”校本课程机制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庄永太
  
天卓梵尔媒体号
2024年113期
潍坊市坊子区龙泉实验小学

摘要:我校秉承“传统文化进校园,增强自信润心灵”的理念,将立德树人作为整体目标,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建设以传统文化为主色调的校园文化,建立“五学并举”校本课程体系。坚持以课堂为阵地,运用多样化主题活动铺筑育人之路,坚持“传统文化进校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滋养学生心理的活水,达成“五育融合”目标并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小学校本课程;五学并举;机制建设

引言:立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求,校本课程具备师生共同参与、以教师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关注师生互动等特点。而对校本课程自身而言,不同于地方课程以及国家课程,其是基于学校已有课程资源的再度加工[1]。建设与实施“五学并举”校本课程,一方面需要彰显学生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将课程知识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合,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建设“五学并举”校本课程体系

(一)学习经典

学校制定并践行《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方案》,旨在将诵读国学经典融入整体教学计划。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遵循“以点带面”原则将校本教材确定为《中华经典诵读范本》。结合各年级教师研讨结果,学校制定了“五个一”方案,即每日一诵,利用早上的“晨读”时间诵读;每堂一练,利用课前两分钟左右的时间念诵歌诀;每周一课,由相关教师上一堂中华传统文化课;每月一查,由年级主任负责抽查以保障有效、有序地进行国学课;每学期一展,通过文化展演检验本学期的学习效果。

(二)学习书画

为激发学生书画兴趣与培养相关技能,新增了书法社团以及国画社团,并由责任教师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学校确定每周社团活动为两课时。学校的书法社团利用《智永千字文》进行学习和练习,国画社团则主要学习和练习工笔山技艺。

(三)学习民乐

将陶冶师生艺术情操培养成学校的办学一大特色。一方面将民族器乐教学融入艺术课程教学计划,另一方面为学生创建管乐社团和鼓号队,并且聘请本区的民乐专家和社区优秀专业人士作为社团指导教师。每个学年学校会举办全校师生“民族器乐演奏会”,旨在营造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通过进行民族器乐教学,既丰富师生的在校生活,还能陶冶师生艺术情操,汇聚合力推动学校美育发展。

(四)学习武术

以“发展中华武术,传承弘扬国粹”为宗旨,面向三至六年级学生创办武术社团,主要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进行学习,三年级学习武术基本功,四年级学习拳术、五六年级学习竞赛套路,在强健体魄的同时领略了中华武术之精深。与此同时,学校体育教师自主创编“强国新少年”武术特色操,作为“阳光体育”活动的特色项目,在操练中学生能学会自律、坚强。

(五)学习棋弈

围棋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还是民族智慧的重要结晶。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对围棋的兴趣,从一年级开始设立围棋课,且配备棋艺社团以及棋艺活动室,学生在每周四的课后服务时间进行围棋训练。通过方寸间的博弈,让学生学会睿智思考,明白三思慎行。

二、开展“五学并举”校本课程教师培训

(一)自主培训+教研培训

定期为学校教师推荐“国学书单”,通过每周自读打卡、每月集体交流的路径,完成如《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等典籍的学习。另外,围绕“五学并举”校本课程定期组织国学展示课、国学研讨会等,希望通过“以课促研”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小课题研究+大课题研究

学生在每个学期初开展课题研究会,由教师申报结合学科、个人特长申报传统文化教育个人课题,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从而培养教师的理论研究能力[2]。当研究获得理想成效后则为教师推荐“区级大课题”,伴随课题研究的深入,让教师进一步汲取养分,增深传统文化教育功底。学校通过开展“五学并举”教师培训,能为打造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师资队伍提供支撑。

三、建立“五学并举”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一)学生评价

以学期为单位,学校在期末组织开展传统文化展评活动,主要包含国学、书画、民乐等项目,由此对学生在本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学生报名参与“国学小名士”评选,并且将考核成绩记录到学生成长档案。学校通过多元化的评价路径,进一步规范“五学并举”校本课程机制建设,力求将传统文化教育做实。

(二)教师评价

由校长与各年级主任为成员成立传统文化教育考核组,主要负责考核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检查教师开设“五学并举”校本课程的成果,了解各学科教师的课程教学进展情况。在公布考核检查结果的同时作为教师评优树先的参考。学生通过建立教师评价体系,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通过“五学并举”校本课程机制建设,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打造凸显地域特点、融合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学生通过学习校本课程,不仅能增强文化自信还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与此同时,基于学生参与体验中华文明的活动,深刻认知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陈君.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路径[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3,37(06):100-103+107.

[2]周晴,马家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的意义及路径[J].基础教育研究,2021,(23):21-2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