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教师跨学科学习价值及路径探析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深切关怀。全面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强化大中小学思政教师的互通互学、融汇贯通,实现思政课教师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上的一体化。跨学科学习能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提供全新的学习场域,能有效地将大学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性知识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充分结合,取长补短、相犄为用,有效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跨学科学习 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阐述了“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而“立德树人”是一项长期的、一贯的、循序渐进的养成性教育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完成立德树人之任务,必须树立“跨学科”意识,打通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之间的阻隔,进行充分交流融汇,跨越长期以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理念上的边学科,达成在人才培养上的一致性、贯通性。
一、一体化跨学科学习面临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在办学机制上实行大中小学相对独立运行和管理,具体目标的达成亦各不相同,造成大中小学在人才培养的一致性上有所欠缺,甚至存在矛盾,这种封闭、隔限、矛盾,表现在大中小学教师之间缺乏有效沟通,违背人才培养的一贯性要求,尤其是“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
(一)缺乏对一体化的透彻理解,存在“一边倒”趋势
大中小学教师在知识结构、教学理念、教学 方法上各有优劣,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发挥优势,补其不足,形成平等互惠的合作模式,不能厚此薄彼、“一边倒”。当前,由于对一体化表面化认知,出现工作表面化现象,一体化成效不显著。教书育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师一体化是前提。没有教师之间跨学科学习、深度交流,很难真正做到一体化;就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而言,因现实之需,在职称评定、评奖评优中,都有一定级别、数量的论文作为硬件要求,他们虽有丰富的经验性知识,但科研水平欠缺,导致一体化过程中过度“崇拜”大学教师的“一边倒”现象。他们忽视自己实践性知识的价值,将大学教师的理论研究视为至宝,无意中丢弃了自己教育实践者的话语权,割裂理论与实践,空谈理论而没有着落,失去了跨学科的价值。
(二)安于现状,排斥一体化
在一体化进程中,存在个别教师不善于弯下身子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自我感觉良好。“一线教师并不信任教育研究者及其所从事的科研活动,而更关心研究的实用性、情境性、可信度和可接近性。”1在个别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中,认为大学教师不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不熟悉中小学课堂,高谈阔论、纸上谈兵,无法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当然,大学思政课教师群体中也同样存在固步自封者,缺乏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进行热心交流,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在一体化进程中就存在一条无法跨学科的鸿沟,貌合神离、表面应付,缺乏跨学科应有的深度合作与学习交流。
二、一体化跨学科学习的价值分析
教师在跨学科学习的理念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需要形成一个多维互补、相资为用、共同提升的良性交融氛围。跨学科能使教师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中汲取营养、整合资源,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一)融合学科研究与学科教学,确保思政课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目标决定方向和成败,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重要举措。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教育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已成为当今重要课题。从“立德树人”的连续性、养成性特点而言,跨学科学习能够促使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思想交流与碰撞,打通大中小学之间的壁垒,进行深度融合,将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充分交融。一方面,大中小学之间存在的这种现实问题,已影响到人才培养的全局性和连续性,影响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之间存在的资源互补优势,又为他们进行跨学科学习提供了现实可能。
(二)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保障一体化建设的目标性、整体性、全面性、衔接性和贯通性
新时代,教师不仅仅是教书匠,更是一个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构建‘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共同体,进而实现配比一体化、结构一体化和素质一体化。促进大中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2。当前,基础教育积极倡导研究型名师的成长与培育,这种补齐短板的方法,需要有大学思政课教师理论性知识的填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战略需求,教师必须摈弃研究的功利化倾向,回归到真正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上来;将科学研究扎根于教育实践深厚的土壤,汲取养分,解决问题,指导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同时,也必须将自己的教育实践付诸于先进教育理论的指导,不断付诸行动,解决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3“大学教师作为专业研究者既有丰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及时获取新知识的优越条件,又有敏锐发现问题的洞察力和运用相应理论研究问题的技术和能力。”4跨学科学习能够发挥各自优势,融合各自观点,共同面对难题,评估自身优劣,反思调整策略,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三、一体化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路径
跨学科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且复杂的过程。“教师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嵌套的系统,从文化制度、学习情境到教师个体特征等多重因素都会影响到教师学习的过程、方式和效果。”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跨学科学习,不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实践问题。
(一)找准问题,构建规范、稳定的跨学科学习场域
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和渐进养成的过程,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教师的跨学科学习应立足于一体化之学科融合。
首先,找准跨学科学习的问题。跨学科学习对于学习主体而言,应该明白跨什么学科、如何跨、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也就是解决教师主体的角色定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的翻新越来越快,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师职业的需求之间矛盾越来越大。一方面,教师对自己专业知识较为熟练,但对专业之外的其他学科,尤其是时代发展的新知识不太熟悉甚至不熟悉;另一方面,时代赋予教师职业的“全才”特质,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也要熟悉专业之外的其他学科知识;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传统基础知识,还要通晓专业发展前沿的新知识。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客观上要求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而且必须跨学科。
其次,建立规范、稳定的跨学科学习场域。找准跨学科之问题,就要寻找合适自身的学习方法。在大中小学一体化背景下,一体化之关键就在于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之间建立稳定、规范的学习交流平台与场域。一方面,因为教师都坚守在教育一线,其跨学科学习实际是在职学习。针对此特点,应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工具、社交平台和网络终端,建立多样、灵活的学习交流平台。诸如微信群、QQ群、公众号等,发布信息、共享资料、多维讨论,及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解决问题。对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而言,通过平台及时介绍基础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疑惑、见解;大学思政课教师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基础教育改革最新动向和学术发展前沿及时进行推送,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的共建、共享、公育机制。另一方面,构建高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基础教育教学一线“三位一体”立体化思政课育人机制。大学思政课教师要深入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线,将自身的科学研究建立在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上,使科学研究面向现实需求,杜绝空洞说教和闭门造车,给予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职称评定、学历提升方面给予有效引导与指导。教育主管部门积极牵头,大学承办,针对一体化过程中的实质性问题进行短期培训及相关课程的研讨;以专门问题解决为核心的专家讲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跨行业、跨地区的参观考察等。目前开展的实习支教、顶岗实习、置换深造、骨干教师培训、学科带头人培训、名师培训等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二)放下包袱、统一认识,提升教师的跨学科学习能力
在跨学科学习中,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应解放思想,打开心扉,排除个人顾虑与偏见,从“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自身专业成长出发,提升自身的跨学科学习能力,从不同学校的办学理念、不同教师的教学特点和优势特长,汲取营养与智慧。首先,放下包袱,统一认识。一体化视阈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不能固执己见,要谦逊包容,以一个学习者的姿态,提升自我跨学科学习的能力与素养。其次,发挥大学教师的引领与帮扶作用。强调跨学科学习,助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离不开大学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支撑与引领。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跨学科学习不仅包括教育学、认知心理学等教育教学基本原理,还要立足课堂教学的学科教学法基本知识。
同时,在一体化过程中,大学思政课教师有较深厚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有熟悉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及专门研究成果。一方面,大学思政课教师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申报课题,共同进行学科理论研究,利用其科研优势,帮助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聚焦课堂、提升实效的交流,达成跨学科学习双方共同的目标追求;另一方面,大学思政课教师要给予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有效的情感支持,不能将学科上的互动与情感上的交流简单分开,情感互动与交流是专业互动与交流的前提和基础。
(三)学思并重,实现跨学科学习的知识融合
以跨学科学习为抓手,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思政课教师要及时总结、认真反思,学思结合,做好跨学科学习的知识融合。
首先,树立学思并重的跨学科学习理念。在跨学科学习中,如果对自己已知知识没有进行实践性反思,知识必然会变成外化与己的空壳,茫然而没有力量;同样,仅注重自己的切身体悟,不进行学习,必然使自己陷入困境。学思并重不偏废,是跨学科学习的一项重要原则。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过程中,做到学思并重需清晰学科定自身已知与未知的知识边学科,以此确定学思的着落点。学与思是学习过程中两个不可分割的环节。学习目的并非简单的只是获取知识增量,更重要的是在获取增量的同时,将知识内化为能力。
其次,实现知识的融合。教师必须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及时反思,探究和解决跨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做好跨学科学习的知识融合。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师通过跨学科学习,在不断地总结与反思过程中,拓展自身知识的广度、深度,并赋予时代性的发展,实现知识的融合。这里的总结与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教师思考、反省、探究整个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各个方面(包括目标、内容、组织、学习策略、交流互动等)存在的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其一,写总结反思笔记。在跨学科学习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将平时学习、交流的感想、体会、顿悟、困惑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及时进行总结整理、反思评价。其二,分享与交流。将总结整理、反思评价之疑惑或问题,及时分享在一体化教师互动交流平台上,积极参与、汲取营养、取长补短、研究问题、思想碰撞、解决问题。其三,注重个案研究。将跨学科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归纳,将具有一定代表性、有价值的问题上升为课题研究,发挥大学思政课教师的科研优势,在具体的科研实践中提升科研能力,完成知识的融合。其四,强化信息技术的助推作用。未来课堂将会是多元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打破学科学科限,使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之间形成跨学科联动的创新思维。在未来社会,跨学科思维是最有效的,甚至是具有革命性和颠覆性的创新思维。当我们的思维处在不同领域交叉点时,就可以将众多领域的概念、知识点相联结,生成多项跳跃的发散思维,实现跨学科的融合与创新。
参考文献:
[1]王晓芳,黄丽锷.中小学教师如何理解“教师科研”:话语、身份与权力[J].教育学报,2015(4)43-53.
[2]吴宏政徐中慧.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J].现代教育管理,2020(7)15-21.
[3]吴振利.论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问题、特征与种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4)101-105.
[4]肖正德.冲突与共融: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合作的文化理路[J].社会科学战线,2011(7)216-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