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大思政背景下初中语文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运用

秦灏祥
  
天卓梵尔媒体号
2024年135期
湖北省黄冈市 团风楚天学校 4288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思政”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指导各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原则。所谓“大思政”,即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初中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承民族文化、培养人文素养、塑造健全人格等多重使命,其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为实施大思政战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文旨在探讨大思政背景下初中语文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运用策略,以期为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思政背景;初中语文;思政元素;挖掘与运用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教育被赋予了更为崇高的使命——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有信仰、有担当、有情怀的时代新人。大思政理念的提出,正是对这一使命的积极响应与深刻践行。初中语文,作为青少年精神世界的启蒙者与引路人,其蕴含的思政元素如同璀璨星辰,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点亮。

一、初中语文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一)深入挖掘教材文本中的思政元素

初中语文教材选文广泛,内容丰富,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每篇课文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散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小说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社会背景、领悟作品主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1]

(二)关注时代背景与作者生平的思政教育价值

每篇课文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这些背景信息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价值。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时代背景、讲述作者生平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产生的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同时,这些背景信息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

(三)拓展课外阅读资源,丰富思政元素

除了教材文本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资源,如经典名著、优秀散文、时评文章等,这些作品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分享、讨论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中的思政元素,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判断能力。

二、初中语文课程思政元素的运用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共鸣

情感是思政教育的催化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将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场景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教授《背影》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父爱的视频或音频片段,营造温馨感人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在教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以模拟课堂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朗读和表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主人公的爱国情感。通过创设情境,教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思政元素。[2]

(二)问题导向,引发深度思考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思考。问题可以围绕课文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社会背景等方面展开,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理解和分析课文。例如,在教授《孔乙己》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引导学生从社会制度、个人性格、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在教授《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范仲淹笔下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通过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3]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辩论赛、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深化学生的思考。在辩论赛中,学生可以选择支持或反对某个观点,通过搜集论据、组织语言来阐述自己的立场,这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还能让他们在思想的碰撞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思政元素。而在角色扮演中,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课文中的情境,从角色的角度去感受和思考,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中的思政内涵。

(三)实践活动,强化价值认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到的思政元素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强化学生的价值认同。实践活动可以包括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写作比赛、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例如,在教授《黄河颂》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朗诵比赛或演讲比赛,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黄河的敬仰;在教授《敬业与乐业》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或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敬业和乐业的精神内涵。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所学到的思政元素转化为实际行动和具体成果,从而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和社会责任感。

(四)家校合作,共筑思政教育网络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大思政背景下,教师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合作,共同构建思政教育网络。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向家长介绍学校的思政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同时,教师也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思政教育活动,如参加主题班会、观看学生表演等,让家长亲身体验和感受学校的思政教育成果。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教师可以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结语

大思政背景下初中语文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运用,不仅是对传统语文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更是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力推动。通过深入挖掘教材文本中的思政元素、关注时代背景与作者生平的思政教育价值、拓展课外阅读资源以及运用多种策略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我们能够为青少年提供更加丰富、多元、深刻的思政教育体验。这些努力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更能够引导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响应大思政的号召,不断探索和实践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运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婧怡. 初中语文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实施路径研究[D].喀什大学,2022.000240.

[2]张楠. “课程思政”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D].延安大学,2022.000151.

[3]刘吉平.中学语文课程思政的优势与策略[J].华夏教师,2020,176(20):84-8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