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初中数学分层作业设计与实践

柳屹峰
  
天卓梵尔媒体号
2024年148期
银川北塔中学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初中数学分层作业的设计与实践。通过分析传统数学作业模式的不足,阐述分层作业设计的原则,详细介绍分层作业在作业量、难度、形式等方面的设计策略与实施过程,为初中数学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以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性化发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作业;个性化学习

一、传统初中数学作业模式的不足

1.缺乏针对性

传统作业通常是全班统一布置相同的题目,没有考虑到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进度等方面的差异。优秀学生可能觉得作业过于简单,无法满足他们的拓展需求;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能会因作业难度过高而产生挫败感,影响学习积极性。

2.形式单一

多数作业以书面习题为主,如计算题、证明题等,缺乏多样性。这种单一的作业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如数学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等。

3.忽视个体发展

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个体成长和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数学水平会不断发展,但传统作业模式难以动态调整作业难度和内容,限制了学生的进一步提升。

二、初中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原则

1.层次性原则

根据学生的数学成绩、学习能力等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如基础层、提高层和拓展层。相应地,作业也分为基础型作业、提高型作业和拓展型作业,各层次作业在难度、深度和广度上要有明显区分。

2.多样性原则

作业形式应多样化,包括书面作业、实践作业、探究作业、小组合作作业等。例如,基础层学生可以多布置一些书面的基础知识巩固练习;提高层学生可适当增加探究性作业;拓展层学生则可以安排一些数学项目式作业或数学竞赛类任务。

3.适量性原则

分层作业要控制好作业量,既要保证学生能够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又不能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课业负担。各层次作业量可根据实际情况略有差异,但总体要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4.激励性原则

在分层作业设计中要注重激励学生。对于基础层学生,要及时肯定他们在基础知识掌握上的进步;对于提高层学生,要鼓励他们勇于挑战更高难度的问题;对于拓展层学生,要为他们提供展示成果的平台,如组织数学成果汇报会等,激发他们不断探索创新。

三、初中数学分层作业的设计策略

1.作业量分层

基础层学生可布置适量的作业,以巩固当天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如少量的计算题、简单的应用题等,作业时间控制在 30 分钟左右。提高层学生的作业量可稍多于基础层,在巩固基础的同时增加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如综合性的应用题、简单的几何证明题等,作业时间约 40 分钟。拓展层学生的作业量可根据其自身能力和兴趣灵活安排,可包括一些拓展性的探究题、数学小论文撰写等,作业时间可在 50 分钟左右,但要确保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时间。

2.作业难度分层

基础型作业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简单应用。例如,在学习 “一元一次方程” 后,基础层作业可以是让学生解一些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如 2x + 3 = 7 等,并完成一些直接利用方程求解的应用题,如 “已知一个数的 3 倍加上 5 等于 14,求这个数”。提高型作业则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知识解决较复杂的问题,如在 “一元一次方程” 学习中,可布置关于方程与实际生活中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的综合应用题目,需要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建立方程模型求解。拓展型作业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创新,如让学生探究一元一次方程在数学历史中的发展历程,或者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一道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的复杂实际问题,并写出解题思路和过程。

3.作业形式分层

对于基础层学生,多采用书面作业形式,如教材课后习题、简单的补充练习题等,帮助他们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算技能。提高层学生可以增加一些小组合作作业,如在学习 “统计初步” 时,让学生分组收集班级同学的某项数据(如身高、体重等),然后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和绘制统计图表,通过小组合作提高他们的沟通协作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拓展层学生可安排一些探究性和开放性作业,如在学习 “函数” 时,让学生探究不同函数图像之间的变换关系,并通过制作数学模型或多媒体演示来展示探究成果,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

四、初中数学分层作业的实施过程

1.学生分层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数学入学成绩、平时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测验成绩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将学生分为基础层、提高层和拓展层。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定期进行调整,一般每学期调整 1 - 2 次。例如,基础层学生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学习进步明显,能够较好地完成提高层作业任务,就可以将其调整到提高层。

2.作业布置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分层情况,在课堂上或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任务。作业任务要明确说明作业要求、完成时间和提交方式等。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作业选择的机会,例如在一些综合性作业中,设置不同难度层次的子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完成其中的一部分或全部。

3.作业指导

在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教师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基础层学生,重点指导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解题方法,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对于提高层学生,引导他们深入思考问题,优化解题思路;对于拓展层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创新,为他们提供资源和技术支持,如推荐相关数学书籍、软件等。

4.作业批改与反馈

教师要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要采用不同的批改标准和评价方式。对于基础层学生,主要关注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只要作业完成认真、基本正确,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提高层学生,在肯定他们正确解题的基础上,指出其解题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对于拓展层学生,重点评价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探究成果,对有独特见解和创新方法的作业要给予高度评价。同时,教师要及时将批改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作业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五、结论

初中数学分层作业设计与实践是适应学生个体差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教学策略。通过遵循分层作业设计的原则,采用合理的设计策略,精心实施并有效评估,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数学成绩、学习态度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实践分层作业模式,不断优化作业设计与教学过程,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振焕.“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有效策略探讨[J].名师在线,2024,(33):44-46.

[2]黄威.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策略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4,(29):17-19.

[3]张倩如.初中数学单元分层作业设计——以“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例[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24,(20):8-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