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钟翠玉
  
天卓梵尔媒体号
2024年158期
黄冈科技职业学院 438000

摘要:本文针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提出了四项优化策略:一是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结合智慧技术与养老管理的实际需求,打造跨学科的课程体系;二是加强校企合作与实践基地建设,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三是注重跨专业合作与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四是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发展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关键词:智慧健康养老;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引言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智慧健康养老已成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要举措。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医疗健康服务和养老管理,致力于培养具备多学科交叉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该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还面临理论框架不完善、课程体系不健全以及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为此,本研究以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为切入点,探索如何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及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实践与研究相结合,旨在为该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为推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智慧化、专业化发展贡献力量。

一、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是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针对当前智慧健康养老领域对人才的综合要求,课程体系必须在深度和广度上实现优化。首先,要注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建立以养老服务管理为基础、以智慧技术为拓展的课程架构。基础课程可包括老年医学、老年心理学、社会保障与政策法规等,帮助学生掌握养老服务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同时,需新增智慧技术应用相关课程,如智能硬件技术、物联网基础、大数据分析与健康管理等,以培养学生对智慧养老设备和系统的操作能力。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通过引入智慧养老实际案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例如,模拟智慧养老平台的运行机制,分析大数据在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让学生掌握系统设计、管理与优化的方法。此外,课程内容还应注重动态调整,随行业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如增加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智慧养老中的应用案例,确保学生知识结构的前沿性。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样关键。传统的课堂授课可以与案例教学、情景模拟、项目驱动学习(PBL)等相结合,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特别是通过“产教融合”的模式,将实际企业需求融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例如,与企业合作设计课程实验,让学生通过真实数据分析理解智慧养老服务背后的逻辑和技术应用。

二、加强校企合作与实践基地建设

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的行业特性决定了实践能力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加强校企合作与实践基地建设,不仅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也是推动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首先,高校应积极与智慧健康养老企业、医疗机构、养老服务中心等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订单式”培养、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在课程设计上,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联合编写实训教材,开发定制化课程,让学生能更早接触实际的智慧养老服务场景。例如,与智慧养老平台合作,学生可以参与平台系统的优化设计,了解其实际运作模式,从而缩短毕业后适应岗位的时间。其次,实践基地的建设应注重规模化和多样化。高校可以在校内设置模拟实训中心,例如智慧养老运营实验室,提供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和养老服务系统的操作环境,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同时,还需在校外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安排学生定期到企业进行轮岗实习,深入参与真实项目的实施过程。例如,可以安排学生在养老机构进行老年人健康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学习如何利用智能设备提供个性化服务。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还能培养其责任感和职业素养。

三、注重跨专业合作与团队协作能力培养

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是一个高度跨学科融合的领域,涉及信息技术、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注重跨专业合作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首先,课程设置应融入跨学科元素。例如,与计算机专业合作开设“智慧养老系统开发与维护”课程,与医学专业联合开设“老年健康管理与护理技术”课程,通过跨学科协作让学生掌握更广泛的知识体系。同时,高校可以组织多专业学生共同参与智慧养老相关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合作中了解不同领域的工作内容与技术要求。例如,在开发一个智慧养老APP时,由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负责技术实现,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提供健康管理方案,社会学专业的学生负责用户需求调研及反馈机制设计,从而实现全方位协作。其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项目竞赛等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与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合作。例如,在模拟智慧养老社区服务场景的课程设计中,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一起制定老年人服务方案,从健康监测设备的选择到服务模式的实施,明确分工并有效协作。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还能增强他们对团队角色和职责的理解。

四、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发展指导

智慧健康养老行业的发展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发展指导,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就业竞争力专业人才的重要策略。首先,高校应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学习机会。例如,开设“智慧健康养老创业与管理”课程,讲解行业前景、创业流程及风险控制方法,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同时,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例如智慧养老产品设计竞赛、创业孵化项目等,鼓励他们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例如,通过设计一款老年健康监测设备或开发智慧养老平台,学生不仅能够实践所学,还能产生具有市场价值的创新成果。其次,学校应与创业孵化机构、行业协会合作,为学生提供创业支持。通过搭建校企联合孵化平台,帮助学生对接投资人、行业资源及技术支持,降低创业门槛。例如,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创业团队参与智慧养老产品的研发,通过企业资源对接,让其创新项目获得市场化机会。此外,通过创业导师的指导,帮助学生规避创业风险,增强其在智慧健康养老领域中的竞争力。职业发展指导是学生顺利进入智慧养老行业的重要保障。高校应根据行业需求,设计针对性的职业规划课程,例如“智慧养老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就业岗位需求及职业发展路径。

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着多重挑战,亟需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校企合作、培养跨学科能力及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等策略,提升教育质量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这些策略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水平,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需求。未来,随着智慧养老产业的不断发展,相关人才培养模式将不断完善,培养出更多能够推动行业创新和进步的高素质人才,助力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健康养老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李珊珊. 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沉浸式教学模式研究 [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 40 (11): 204-206.

[2]王芳,杨玉丹.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J].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 37 (04): 32-35.

[3]高琪,董慧. 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探析 [J]. 作家天地, 2024, (23): 175-17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