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试题命制变化的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教学策略
摘要:新课标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将核心素养培育作为课程教学的中心任务。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持续深入,中考语文命题经历一系列变革,将考查的重点确定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新课标要求下,中考语文试题命制持续变化对日常语文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文学类文本教学工作之时,应基于新课标以及试题命制变革的新要求,明确教学重难点,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本文立足新课标背景下,基于试题命制变化探究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教学的有效策略,希望能为各位教师适应中考语文命题机制变革提供参考,辅助其提升语文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试题命制;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教学;策略
一、坚持文化导向,培育人文素养
新课标将“文化自信”确定为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第一目标,强调引导学生在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与运用,逐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文化传承意识[1]。基于此,中考语文试卷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要求,试题的设计明确指向学生人文素养的考查。例如,在《2024年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中“人文气象”模块的试题,以“中华神韵”为主题,要求学生根据前后文以及提示,补充解说词,回忆自己所学的古诗词,补全解说词,深入体会中华神韵。该题综合考查学生的古诗词记忆情况、上下文阅读理解能力,对学生的知识积累、文化素养、人文精神都提出明确要求。
初中语文的文学类文本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几大类,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体裁文本之时,应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始终坚持文化导向原则,突出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在文本教学中的重要性。例如,在人教版七年上册《潼关》古诗教学环节,教师在带领学生翻译古诗、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将作者的人物生平、古诗创作背景等资料均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分析、理解古诗主旨与作者情感,从文化、情感层面,加深学生对古诗文化内涵的理解。古诗的作者谭嗣同,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居于重要地位,作为“戊戌六君子”,在清朝末期的改革立新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潼关》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写了潼关一带山河壮丽之境,表达诗人昂扬进取的心态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热爱。教师跨学科融合历史课程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故事创作背景,更加深入地体会古诗中所蕴含的热爱祖国、忧虑、不满的情感,提高学生文化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
二、创新教学情境,深化情感体验
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情境化是新课标对课程教学的新要求,文学类问本能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情境思考提供良好的条件。在新课标推进下的试题命制变化,也体现情境化的趋势,为学生提供几则具体的材料,提出与材料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材料内容,明确材料的主旨、情感、精神等,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材料不仅为学生提供答案来源,还蕴含丰富的情感、精神内涵[2]。如,在《2024年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模块,提供几段与古代文物有关的材料,创设以“古代文物”为主题的阅读情境,深化学生阅读感受,在考查学生材料阅读、理解以及运用能力的同时,还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向学生输入包括文物在内的古代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语文教师在文本教学环节,应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法,根据文本内容,创设相关情境,融入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情境,构建活跃、互动、高效的语文课堂。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从“百草园”“三味书屋”中找寻童真与乐趣,创设以“童年经历”为主题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有趣的童年经历,融入生活素材,调动学生阅读理解、交流分享的积极性。在情境中,教师挖掘、利用生活素材,结合学生的童年经历,拉近学生与作者、与文本的距离,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体会文本情感。
鉴于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中考语文的命题机制情境化,尤其在阅读考查模块,通过为学生提供材料、文本资料,并基于文本内容、主旨、情感、精神等,创设阅读情境,并提出合理问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文学类文本教学时,应充分运用情境化教学法,根据文本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文本要素,通过日常文本教学,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综合能力以及中考语文应试能力。
三、基于班级学情,训练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中考语文考查重点之一。中考语文试卷中文本阅读习题的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需要学生根据对文本主旨、情感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与个人认知,从多参差、多维度找到问题的答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较高要求[3]。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环节,应加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视与培养力度,根据班级学情,提出合理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持续不断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西游记》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个人时间,完成对《西游记》整本书的阅读任务,并依托语文教学课堂,为学生提供与作者施耐庵进行跨时空“对话”的机会,深化学生对文学类文本主旨、情感的理解,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在日常文本教学中,促进学生素材积累、思维训练、能力提高。如,教师提出问题“你最喜欢的西游记人物是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鼓励学生着眼于人物理解,提高其思维能力。
四、结语:
随着新课标的全面落实,中考语文试题命制发生变化,试卷更加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在文学类文本教学的过程中,应基于新课标与试题命制变革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作为中心任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推进语文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本文从文化导向、情境创设、思维训练三个方面入手,探究试题命制变化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教学创新的方法,提升语文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为学生能力提高、素养提升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1]张慧.“命题制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4,(10):16-18.
[2]黄晓丽.摸清命题规律,开展专项训练——提升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质量的具体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4,(04):34-36.
[3]舒汴和.聚焦核心素养从“命题探析”到“教学改进”——以初中语文为例[J].天津教育,2023,(35):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