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实践探究

魏红梅
  
天卓梵尔媒体号
2024年164期
泉州台商投资区第七实验小学云埭校区 362000

摘要:小学阶段是给学生打好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逐步建立正确的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为此,我们要抓住小学这个重要时期,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思想,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优化。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与中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进行了实践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

引言: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语文教学必须综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应掌握语文教育的特征,并与学生的实际状况相联系,积极进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究,力求使语文教学富有生机。而语文作为一种以文化为媒介,向学生传授中华文明的课程,若想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就还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的继续努力。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现状

(一)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认识存在不足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语文教育中,既是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大课题。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目前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并未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中,未曾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作用。且由于部分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偏低,以致不能将更多的课外传统文化进行渗透。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无法更好地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尽管我国的素质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由于受到了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深刻影响,一些教师还在故步自封,传统的课堂教学只关注于教授的内容,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感受,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得到更好的激发。并且,凡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教师们只是简单地叙述,并未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深度结合起来,也未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发掘出来,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更好地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这就造成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表面。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中华的优良传统,是国家精神的标志,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可以领略到文字的精华,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增强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从传统的礼节、好的风俗习惯等方面,培养出一种勤奋好学,艰苦朴素的生活风格。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使学生更加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持续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接触,是对小学生进行文化底蕴的积淀和培养的重要途径。同时,在此过程中,小学生也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更多的知识,深刻地感受其内在魅力,这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能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实践探究

(一)加强多元教学方法的应用

要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就需要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首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十分有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强化对学生目前的学习能力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与教科书的内容相结合,扩展传统文化知识。其次,大部分小学生都是比较活跃的,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特征和个性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在这个基础上,设计一些有意思的教学活动,让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不断地提升。最后,教师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用讲故事等形式来讲解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也可以设定一个话题,让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收集、整理有关的信息,并特别腾出一些时间来开展交流与探讨,用趣味性的内容和方式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进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适当进行课外拓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从教材中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又要在课堂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展示更多适合当前小学生学习与理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以此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完《将相和》这一课后,学生们大多会对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感兴趣,这时教师就可以向他们介绍更多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等,或者让学生们畅所欲言,把自己所了解的故事讲出来,比如孔融让梨,负荆请罪等等。这样的课外扩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课外积累能力的核心素养。这些历史故事也同样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可以使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不断提升。

(三)诵读经典,让学生走进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进入小学的语文教学课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内在的深厚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散,反而会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得到更好的绽放。对小学生来说,诵读活动既能让他们更好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又能在比赛的过程中,更好地进入到传统文化的世界里,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然而,在开展诵读活动中,教师要对整体活动的形式进行监管,增强整体活动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持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和个人兴趣。比如,以王昌龄的古诗《从军行》为例,教师不但可以让学生们进行经典的朗读比赛,而且可以用背景音乐的演奏给学生们伴奏,这样,在持续的声音刺激和背景情景的持续出现中,学生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歌的文化背景和其所描绘的意境,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累和传承,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结语:总之,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已经逐步变成了一种可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方式,在此基础上,教师们应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融合,让学生们更好地认识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主动地参与到对传统文化的探索之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寇淑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09):105-107.

[2]冯秀娟.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J].新课程,2022(32):7-9.

[3]周冬梅.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11):7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