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智慧工地在土建工程质量监督中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慧工地作为一种融合前沿信息技术的新型管理模式,正逐步重塑土建工程质量监督格局。本文深入剖析智慧工地的核心技术与系统架构,揭示传统土建工程质量监督的固有短板,详细阐述智慧工地在质量监督各环节 —— 施工准备、施工过程、隐蔽工程及竣工验收阶段的创新实践,结合实际案例展示应用成效,并针对实践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集成、数据安全、人员适配等挑战提出应对之策,旨在为土建工程质量监督的智能化转型提供有益借鉴与探索方向。
关键词:智慧工地;土建工程;质量监督;信息技术;智能化转型
一、引言
土建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支撑,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公共安全、民生福祉以及经济的稳健发展。传统的质量监督模式,受限于人工巡检、纸质记录以及依赖经验的判断,导致效率低下、信息更新滞后,且容易产生监管上的漏洞,难以适应当前大规模、高复杂度土建项目的严格要求。而智慧工地,通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建筑信息模型(BIM)等前沿技术,有效地打破了信息孤岛,赋予了实时、精准、全方位的质量监督能力,已经成为解决土建工程质量监管难题的重要工具。
二、智慧工地的关键技术与系统架构
(一)物联网技术
通过在施工现场部署海量传感器,如温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实时采集工程环境、材料性能、结构变形等关键信息。传感器借助无线传输技术,自动上传数据至云端或本地服务器,实现信息即时共享,为质量监督提供一手、精准的数据支撑。
(二)大数据技术
整合土建工程全生命周期数据,涵盖设计图纸、施工记录、材料检测报告、设备运行日志等。利用大数据算法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开展质量走势预测、关联分析,辅助管理者提前洞悉潜在风险,优化质量控制方案,实现从 “事后处理” 向 “事前预防” 的转变。
(四)人工智能技术
引入智能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系统。智能图像识别可精准监测施工现场人员操作是否规范、材料堆放是否整齐;语音识别便于施工人员快速录入口述信息,提高沟通效率,降低人为失误。此外,人工智能还能辅助质量问题诊断,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五)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创建工程三维 BIM 模型,集成建筑结构、设备管线等全方位信息,直观呈现工程全貌。基于 BIM 模型开展碰撞检查、施工模拟,提前化解设计与施工矛盾,优化施工流程;施工过程中,实时比对模型与实际工况,精准定位质量偏差,实现可视化质量监督。
三、智慧工地在土建工程质量监督中的实践应用
(一)施工准备阶段
借助 BIM 技术可视化优势,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协同审核设计方案,排查建筑、结构、设备间的碰撞冲突,一次性揪出设计 “硬伤”。例如,某商业综合体项目利用 BIM 模型检查出机电管线与结构梁柱多处碰撞,及时调整设计,避免施工阶段因设计变更引发的质量问题,节省工期与成本。
运用物联网与射频识别(RFID)技术,为材料植入电子标签,全程跟踪采购、运输、进场检验流程。管理平台实时读取标签信息,比对材料标准参数,自动筛选不合格材料,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
(二)施工过程阶段
传感器网络持续采集施工现场数据,如混凝土浇筑时的温度、坍落度,钢结构焊接的电流、电压等工艺关键参数。一旦数据超出预设阈值,系统自动推送预警信息至相关责任人手机,施工人员可即刻调整作业,确保施工工艺合规,保障质量稳定。
智能图像识别系统锁定施工现场,实时监测人员是否佩戴安全帽、安全带,有无违规操作。发现问题瞬间抓拍,同步推送至责任人,督促整改,规范施工行为,降低安全与质量事故发生率。
(三)隐蔽工程监督
对于桩基、地下防水、钢筋混凝土结构等隐蔽工程,采用无损检测技术结合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例如,利用超声波检测桩基完整性,传感器采集数据上传后,经大数据算法精准判断桩基质量,生成详尽检测报告,全程无需破坏结构,高效且精准,攻克传统抽检局限性。
(四)竣工验收阶段
智慧工地平台完整记录施工全过程数据,竣工验收时,一键回溯施工细节,精准定位质量问题环节、责任人。结合大数据分析历史质量数据,综合评估工程整体质量,为后续运维、改造提供权威决策依据,实现工程质量闭环管理。
四、智慧工地在土建工程质量监督中的应用案例
在这个特定的高层住宅建设项目中,我们全面采用了智慧工地系统来进行质量监督工作。在施工开始之前,我们利用了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对设计进行了优化,这一过程帮助我们减少了超过20处的设计变更,从而提高了设计的准确性和施工的效率。在材料进场的环节,我们采用了物联网技术进行跟踪和识别,这一措施有效地拒收了3批不合格的钢筋和水泥,确保了施工材料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我们部署了传感器来实时监测混凝土的质量,这些传感器成功预警了5次温度异常情况,使我们能够及时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保证了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此外,智能图像识别技术也被用于抓拍工人的违规操作,这一措施在施工期间共抓拍到30余次违规行为,并且通过及时的整改,整改率达到了95%。竣工后,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工程质量的优良率提升了15%,同时工期也缩短了8%,这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也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五、智慧工地实践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一)技术集成难题
智慧工地的建设涉及多种技术的深度融合,包括但不限于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然而,由于不同厂商生产的设备和软件在接口标准上存在差异,这导致了数据交互的困难,从而容易形成所谓的“信息孤岛”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行业内部牵头,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接口规范,以促进不同技术之间的互联互通。此外,鼓励企业之间进行联合研发,共同打造一体化的智慧工地解决方案,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整合能力。
(二)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
在智慧工地的运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工程数据,这些数据往往涉及企业的核心利益和工程机密。因此,海量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面临着黑客攻击和数据泄露的风险。为了应对这些风险,应当强化数据加密技术的应用,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同时,建立严格的访问权限机制,限制对敏感数据的访问,以防止未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泄露。此外,定期进行数据备份也是必要的,以防数据丢失或损坏。企业还应委托专业安全机构开展安全评估和防护措施,以筑牢数据安全的防线。
(三)人员技术素养不足
当前从事土建工程的人员大多数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这使得他们难以适应智慧工地的管理要求。为了提升整个工程团队的技术素养,企业应当开展针对性的培训项目,帮助员工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同时,高校和教育机构也应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既懂土建工程又具备信息技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引入专业技术团队,可以为工程团队提供专业的支持和指导,辅助他们进行智慧工地的建设与运维工作,从而提高整个工程的智能化水平。
六、结论
智慧工地作为土建工程质量监督的创新驱动力,有效弥补传统监督模式缺陷,实现质量监督的智能化、精细化、可视化。尽管当前实践面临技术集成、数据安全、人员素养等诸多挑战,但通过政策引导、标准制定、技术优化与人才培养等多措并举,智慧工地必将深度融入土建工程领域,重塑质量监督生态,为土建工程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开启智能化管理新时代。
参考文献
[1]李立军.基于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打造的智慧工地项目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22):45-47.DOI:10.19569/j.cnki.cn119313/tu.202422015.
[2]柏治荣.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模式的优化策略和改进措施研究[J].低碳世界,2020,10(06):123-124.DOI:10.16844/j.cnki.cn10-1007/tk.2020.06.074.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6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