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目的论视角下食品广告翻译研究
摘要"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深入探讨食品广告翻译。分析了目的论的核心原则及其在食品广告翻译中的适用性,阐述了食品广告的语言特点与文化内涵,研究了基于目的论的食品广告翻译策略,包括直译、意译、创译等,并通过实例加以说明。同时探讨了目的论在食品广告翻译中的价值与局限,旨在促进食品在国际市场的推广与销售。
关键词:目的论;食品广告;翻译策略;文化因素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食品行业的国际交流与贸易日益频繁。食品广告作为推广食品产品的重要手段,其翻译质量直接影响着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认知度与接受度。目的论为食品广告翻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强调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译者在复杂的文化与语言背景下,创作出符合目标市场需求的广告译文。
二、目的论概述
(一)目的论的发展历程
目的论(Skopos Theory)由德国学者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提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该理论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原文至上的观念,将翻译视为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1]
(二)目的论的核心原则
1. 目的原则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即翻译的方法和策略必须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来决定。在食品广告翻译中,目的可能是吸引目标消费者的注意、激发购买欲望、传递产品信息等。
2. 连贯原则
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在目的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能被目的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3. 忠实原则
译文与原文之间应存在语际连贯,但忠实程度取决于翻译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在食品广告翻译中,忠实并非逐字对应,而是在传达原文核心信息与广告意图的基础上,灵活调整表达方式。
三、食品广告的语言特点与文化内涵
(一)语言特点
1. 简洁性
食品广告通常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以突出产品的关键信息,如品牌名称、产品特色、口感等。例如,“Coca-Cola, Taste the Feeling”(可口可乐,畅爽开怀),简短的表述能迅速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
2. 生动性
运用形象生动的词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强广告的感染力。如“M&M's melt in your mouth, not in your hand”(只溶在口,不溶在手),生动地描绘了产品的口感特点。
3. 创新性
为了在众多广告中脱颖而出,食品广告常采用新颖独特的表达方式,创造新词或新的句式结构。例如,“Seven-up”(七喜),“喜”这一表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文化内涵
食品与文化紧密相连,食品广告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文化因素,避免因文化冲突而导致的误解。例如,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但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常被视为邪恶的象征。若食品广告中涉及与“龙”相关的元素,翻译时需谨慎处理。
四、目的论视角下食品广告翻译策略
(一)直译
当原文的语言表达和文化内涵在目的语中能够被直接理解和接受时,可采用直译策略。这种策略能保留原文的形式与内容,忠实反映原文的特色。例如,对于食品广告中一些专业词汇,如“干酪”(cheese)和“奶油”(cheese cream)等词汇在翻译时要采取直译,以使译文更加通俗易懂。
(二)意译
若直译可能导致目的语读者误解或无法理解原文的真正含义时,意译策略更为合适。意译注重传达原文的核心意义和广告意图,而非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例如,“Pepsi-Cola, the Choice of a New Generation”译为“百事可乐,新一代的选择”。这里并没有直译为“新的一代的选择”,而是根据中文表达习惯进行了意译,使广告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语言习惯,有效地传达了产品针对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定位。
(三)增译与减译
增译法是为了更清楚地表达原文所暗含的意思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性,有时会根据语境的要求,在译文中加入额外的解释。减译法也叫省译法,即汉译时语际间有些词难免词不达意或者前后意思重复,这时需要用省略法来处理,译者经常通过删除与原文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不符的词语,避免翻译中的累赘现象。[2]例如,某食品广告宣传其产品采用“天然有机原料”,翻译为“Made from natural and organic ingredients, free from pesticides and chemical fertilizers”,增加了“不含农药和化肥”的信息,进一步强调了产品的天然有机特性,符合西方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关注。而对于一些中文广告中常见的华丽辞藻或重复表述,在翻译时可适当删减,以保证译文的简洁性与有效性。
六、目的论在食品广告翻译中的价值与局限
(一)价值
1.增强广告效果
目的论使译者能够以目标市场为导向,选择最适合的翻译策略,从而创作出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的广告译文,提高食品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促进文化交流
通过灵活处理文化因素,目的论有助于将源语文化中的食品文化特色介绍给目的语读者,同时也能吸收目的语文化中的有益元素,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3.提升翻译灵活性
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的束缚,译者不再局限于原文的形式与结构,能够根据翻译目的自由选择翻译方法,更好地应对食品广告翻译中复杂多变的语言与文化现象。
(二)局限
1.译者主观性
目的论强调译者根据翻译目的进行创作,这可能导致译者主观性过强,在翻译过程中过度偏离原文,甚至歪曲原文的意思。
2.缺乏统一标准
由于翻译目的的多样性,目的论难以提供一套统一的、可量化的翻译标准,使得翻译质量的评估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六、结论
目的论为食品广告翻译提供了一个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通过深入分析食品广告的语言特点、文化内涵以及目的论的核心原则,译者能够灵活运用直译、意译、创译等翻译策略,充分考虑文化因素的影响,创作出符合目标市场需求的广告译文。尽管目的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其在提高食品广告翻译质量、促进食品国际营销方面的价值不可忽视。在未来的食品广告翻译实践中,译者应不断探索与完善基于目的论的翻译方法,加强对不同文化的了解与研究,以推动食品广告翻译事业的发展,助力食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张薇.目的论视角下《越南文化史纲》(节选)越汉翻译实践报告[D].云南师范大学, 2024.
[2] 陈婉婷,胡燕娜.目的论视角下的食品广告汉译[J].海外英语,2022,(15):11-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