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以“酸和碱”的复习为例,浅谈“大概念” 视角下化学复习课的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化学是初中理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具有独特作用。然而,当前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中普遍存在内容碎片化、方法机械化等问题,不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文章基于“大概念”教学理念,从整合知识构建概念框架、创设情境深化概念理解两个维度提出了初中化学复习课的教学优化策略,旨在帮助学生在概念结构的大框架下厘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化学学习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
关键词:初中化学;大概念;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化学复习课“大概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初中化学知识内容庞杂,涉及物质构成、物质性质、化学反应、化学计算等诸多方面,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常感觉“学得越多,懂得越少”,难以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究其原因,与当前复习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知识碎片化倾向密切相关。不少教师在复习课上罗列知识点,习惯性按章节、考点进行划分复习,缺乏系统梳理,未能引导学生建立整体性认识。同时,在应试压力下,教师过于强调习题刷题,生搬硬套题目套路,学生机械接受题型训练,缺乏对知识产生发展和内在联系的整体把握,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化学复习常与实验操作脱节,学生缺乏亲身实践、动手探究的机会,不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1]。
二、“大概念”视角下化学复习课教学设计的策略
(一)整合知识,构建概念框架
从“大概念”的高度设计初中化学复习课,核心是围绕学科主线,提炼核心概念,引导学生在概念框架下整合碎片化知识,建立系统完整的认识体系。教师应跳出单元和章节的局限,结合学情和考情,凝练出贯穿化学学科的几大核心概念。进而围绕每个核心概念,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概念结构图,引导学生在宏观框架下把握概念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主题单元的设置、概念地图的绘制,学生逐步理清概念间的层级和序列关系,将原本松散的知识点整合成有机联系的知识网络,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清晰的学科地图,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脉络[2]。
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酸和碱”的复习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绘制由酸碱概念、中和反映两个核心主题构成的概念框架图。在“酸碱概念”主题下,学生需要归纳总结常见酸碱的化学式、化学性质等知识要点,理清酸碱溶液的化学本质;在“中和反应”主题下,学生需要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一般规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通过主题框架图的绘制,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酸碱概念与中和反应的内在联系,形成“酸碱溶液都是电解质溶液→酸溶液能使蓝色石蕊试剂变红色,碱溶液使红色石蕊试剂变蓝色→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且反应过程中一定点上恰好完全中和”的系统认识。概念框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的“地图”,学生在头脑中拥有了一个基本的参照系,今后无论学习哪个具体知识,都可回归到这个框架中审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实现由表及里、举一反三。
(二)创设情境,深化概念理解
在整合知识、构建概念框架的基础上,化学复习课还应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在贴近生活实际的探究实践中,引导学生拓展概念外延,深化概念内涵理解。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已有经验,精心创设与概念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感悟知识的实质,培养在具体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开放互动,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通过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概念的内在本质、外部联系,在交流碰撞中实现对概念的深度理解,并初步学会运用概念分析现实问题。
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酸和碱”复习为例。教师可设计“身边的酸碱物质大搜索”的主题探究活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亲自动手,搜集身边食品、日用品中的酸性或碱性物质,并利用试纸、指示剂等方法检验它们的酸碱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醋能软化肉质、小苏打可以刷洗油污等,启发学生用酸碱的化学性质解释这些现象。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主动搜集酸碱物质,检验其化学性质,在亲身实践中印证课本知识,加深了对酸碱化学本质的感性理解。同时,面对“生活中为什么要使用这些酸碱物质”的开放性问题,学生开动脑筋,尝试从微观层面分析宏观现象,如小苏打遇到油污中的酸性物质能发展中和反应,从而起到去污的作用。
(三)设计有效问题,促进概念内化
在化学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精心设计富有思考价值和应用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加深对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表层理解到深层理解的飞跃。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概念设计问题情境,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建构概念框架,厘清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教师要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循序渐进设计问题序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导学生在连续思考和交流互动中逐步内化概念,并能灵活运用概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鼓励其围绕核心概念自主设计问题,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酸和碱》一课复习为例。教师可先设计“酸碱指示剂是如何检验酸碱性的”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酸碱指示剂遇酸显酸性颜色,遇碱显碱性颜色”的概念雏形。教师进一步问“石蕊试液检验酸碱性时为什么会变色”,引导学生思考石蕊试液的化学本质,建立“指示剂是一种弱酸(或弱碱),它的分子和离子具有不同的颜色”的概念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石蕊,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可以用作酸碱指示剂”,启发学生将学科概念与生活经验相联系,拓展概念的应用范围。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设计,学生在探究实践中主动建构起酸碱指示剂概念的框架结构,理解其微观本质,并能运用所学分析相关的实际问题,实现了对概念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
结语
素质教育的时代呼唤着化学教育观念和模式的变革。在国家大力推进科学教育的今天,化学教师应顺应时代要求,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教学新策略。将“大概念”教学理念引入初中化学复习课堂,是化学教学从“应试”走向“素质”的重要抓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立足学情,因材施教,力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概念整合、探究实践中经历成功,感悟化学魅力。
参考文献
[1] 吕媛媛.基于大概念的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探究[J].教育观察, 2024(5):85-87.
[2] 万雨喆.基于学科大概念的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以“认识化学变化”复习课为例[J].化学教与学, 2022(18):68-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