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许春梅
  
天卓梵尔媒体号
2024年172期
南京市六合区马鞍中心小学 211500

摘要:立德树人乃新时代教育之根本任务,对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亦是学校与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小学阶段关乎儿童身心发展,亦是劳动观念与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当下,80 后、90 后家长渐成教育主体,多数受应试教育影响,对子女劳动教育重视不足,尤其在三代同堂或农村留守家庭中,长辈代劳子女劳动现象普遍,导致学校劳动课程难以有效实施,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技能欠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将劳动教育与之有效融合,有利于拓展深化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激活劳育元素,拓宽教育途径,丰富教育形式,潜移默化地增强孩子劳动意识,培养其劳动精神与价值观,促进其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

一、“立德树人、道德与法治与劳动教育”之紧密关联解析

(一)“立德树人”:教育根本的任务是培养有品德之人才,坚持德育为先,以正面教育引导、感化、鼓励学生,以生为本,通过适宜教育塑造、改变、发展学生。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此理念后,“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终极目标,贯穿教育全程。

(二)“道德与法治”:道德是社会对个人的综合评价,包含道义、德行、品德、修养等,强调个人对他人及社会集体的义务与责任;法治是治国方略与社会调控方式,强调以法治国、法律至上。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法治如社会有序运转之基石,道德似人类文明进步之阶梯。只有在法治框架下,人们才能更好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唯有在道德引导下,人们才能规范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道德与法治》作为重要学科课程,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立德树人”亦是其终极任务。

(三)“劳动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与态度,热爱劳动,养成良好劳动习惯,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1957 年国家的教育方针首次提及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虽未明确提“劳”,但 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及 2019 年修订的《教育法》再次强调其重要地位。劳动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让孩子具备幸福生活能力,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是养成道德品质的重要环节,能促进良好品德形成。

综上可见,“德”在“立德树人”“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三者之间发挥着关键的连接作用,三者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共同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关键要点

(一)发挥教材的引领作用

小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劳动课程对培养学生劳动意识至关重要。以四年级《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教学为例,课前布置“爸爸妈妈一天的家庭劳动”调查表,使学生了解父母劳动情况,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之后开展“今日我当家”体验活动,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明白家庭责任,增强劳动意识与品质,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

(二)以劳动意识为课堂引子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应将劳动意识渗透到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利用文本案例,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明白劳动教育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四年级《这些事情我来做》课为例,借助卫生值日表、班委分工表等,让学生讨论班级事务与人员分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与劳动意识。

三、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的劳动教育举措

(一)营造劳动氛围,感受劳动之美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其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利用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劳动教育,结合学校开展主题讲座、班会、家长会、国旗下讲话等活动,发挥模范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在劳动节期间开展劳动技能比赛,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营造浓厚的劳动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与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劳动教育,感受劳动之美。

(二)开展劳动体验,共享劳动快乐

生活实践经验越丰富,道德体验就越深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供了各种劳动实践与体验活动,教师应借助感性方法将枯燥的劳动知识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在轻松的情境模拟中掌握劳动技能,促进自我成长。例如,在三年级“爱父母,在行动”课中,开展叠衣服、剥豆子比赛,让学生在快乐中感受劳动的乐趣,明白爱父母要落实在行动中,体验劳动的成就感与自豪感,将劳动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四、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中渗透立德树人的途径

(一)开辟学校劳动基地,让学生“学会劳动”

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劳动校本课程有机融合,构建引领性、创新性、时效性的劳动教育体系。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辟劳动试验基地,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年龄特征和劳动技能水平开展种植、浇水、除杂草、采摘等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真正的劳动技能,体验劳动的辛苦,养成劳动习惯,为课堂理论学习提供有力支撑。

(二)利用劳动校本课程,加强对当地文化的吸收与融入

在校本劳动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内容,创建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内容,如在德育活动中植入地方先贤、民俗文化、名胜特产等,以物化形式向学生呈现家长的劳动特色,开发地方资源,创设地域文化特色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人文、田间劳动等,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

新时代,“五育并举”理念渐入人心,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全面育人中作用重要,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关键部分。我们应依循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原则,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遵循劳动教育规律,借助多种方式渗透劳动教育,彰显其价值,让学生从小树立劳动意识,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结合“双减”政策实现多元化、全方位成长,从劳动教育开启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之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徐宝平.依托《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规则意识[J].小学教学研究,2019(9).

[3]关于开展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思考[J]蔡向东.新课程研究.2019(14)

[4]林章红.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对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18(4).

[5]关颖.《少年儿童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2012.(1)

[6]罗燕翔,《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天津教育》2020.08.21

[7]郭艳.孩子缺失的劳动课如何补上?【N/OL】.山西日报,

[8]祝传发.《在家校合作中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技能》家校共育[J]. 2015(12)

[9]李云霞,《劳动教育促进德育在中小学的实践探索——以甘肃省秦安县第一小学为例——《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3.01.1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