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金钱稀缺对个体心理及消费行为的影响:基于一个整合的阐述
摘要:金钱作为个体的重要资源,其稀缺感知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会产生多方位的影响。在情绪层面上会引起不安、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在认知层面上会使注意力集中于金钱而引起“管窥效应”,忽略其他信息,从而影响消费者在消费决策上的改变。本文在过往研究基础上综合阐述了金钱稀缺对个体心理、行为的影响,探讨其关键的心理机制,从而全面解读金钱稀缺对个体的影响过程,为理解个体行为模式与实践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关键词:金钱稀缺、心理机制、消费行为
0引言
金钱作为个体的重要资源之一,其稀缺感知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会产生多方位的影响。探讨金钱稀缺对心理机制的影响以及消费的补偿作用有利于个体在面对复杂形势时明确利弊,积极应对。
从心理层面来看,金钱稀缺往往会触发个体内心的不安、焦虑甚至是自我怀疑等情绪。在认知层面,个体的注意力可能会被过度集中在金钱相关的事务上,导致对其他重要信息的忽视,决策视野也可能变得狭窄。而在行为层面,个体的消费行为模式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如在购买决策上更加审慎、对商品价值的考量更加慎重等。深入探究金钱稀缺对个体的影响的心理机制有利于个体的自我探索,积极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
消费作为一种象征性行为,能很好的补偿负面刺激造成的心理影响。过往的研究虽然对金钱与消费行为的关系有所涉猎,但对于金钱稀缺如何系统地影响个体消费行为以及其内在心理机制的研究尚有很大空间。本论文旨在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整合研究,综合阐述金钱稀缺对个体心理、认知、行为的影响及关键机制,为理解个体在金钱稀缺情境下的行为模式提供更综合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相关领域的实践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金钱稀缺的概念与界定
金钱稀缺的概念要追溯到最早关于资源稀缺的理解。资源稀缺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学者们的看法与角度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它描述的都是自身资源相对缺乏的一种心理状态。雷亮等人(2020)根据前人研究的内容,将资源稀缺分为两类,金钱、产品等代表的有形资源稀缺(physical resource scarcity) 以及以时间为代表的无形资源稀缺(intangible resource scarcity)。金钱稀缺(financial scarcity)是指实际拥有的或感知拥有的货币资源无法满足个体的需求或欲望的一种状态。这种稀缺是一种相对的稀缺,它与个体拥有金钱的绝对数量无关。不止是财富较少的人会存在金钱稀缺,财富拥有量多的人也会存在金钱稀缺,只要当其感知到自身财富不能满足自身需要时,就会产生金钱稀缺感,是对于稀缺的主观体验。
2金钱稀缺对个体心理及行为的影响
2.1金钱稀缺对心理的影响
金钱稀缺对认知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金钱稀缺会形成“管窥效应”,降低个体的对其他事物的认知能力,同时也会形成“红利效应”,提高应对稀缺的效能。Shah的研究指出从稀缺心态的角度来看,稀缺感会吸引个体的注意力,形成“管窥效应“,即金钱稀缺会使个体的注意力聚焦于稀缺的金钱上而忽视对其他方面的考虑,致使个体缺乏远见,没有全局意识,不能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认知能力相对降低。例如,在购买商品时,更关注商品的价格而忽略了商品的性能。同时,金钱稀缺还会产生积极的认知影响“红利效应”,即时间稀缺可以使个体在短期内注意力高度集中,投入、高效,最大化的利用有限资源。例如,Shah的研究表明在射击实验中,射击次数较少的被试,由于投入更多的心理资源,子弹的浪费率更低。金钱稀缺的个体更倾向于将金钱目标置于首要位置,努力获取金钱,以减轻稀缺感受。
金钱稀缺会在多个方面对个人的情绪状态产生影响。首先,金钱稀缺会明显增强个体的不安全感,降低个体的愉悦感,甚至可能引发诸如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金钱稀缺还会导致更高程度的不安全感,并且个体更不愿意去进行多样化的探索(樊亚凤, 蒋晶, 2017)。学术界多次验证了金钱稀缺会给个体带来压力感,这种经济方面的压力与焦虑和抑郁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是引发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李雪梅, 2010; 景马良, 2012; 聂瑞虹, 2017)。
金钱稀缺会对自我的体验产生影响。在以往的研究中显示金钱稀缺会使个体在进行社会比较的过程中产生自卑感,自尊降低,而较低的自尊水平又会使个体对比较信息更加敏感,更倾向于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继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带来更多的消极情绪和自卑感。
金钱稀缺还会导致个人控制感的缺失。金钱作为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必需物品,其短缺会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而较高的不确定性会对个人的控制感构成威胁,导致控制感降低,这种对控制感的影还收到经济水平的的调节,与高收入的个体相比,低收入个体会感受到更大的控制感威胁。
2.2金钱稀缺对行为的影响
金钱稀缺会在行为及行为决策的多个方面带来影响。首先,金钱稀缺会使个体在注意力分配上更偏向于金钱,从而忽略长期利益,进而引发短视行为。Haushofer和Fehr曾对短视行为进行了阐释,他们指出金钱稀缺感知会让决策者在面对决策时更为谨慎,并且会提高时间贴现,即决策者对价值的估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在稀缺感知的作用下,决策者的时间贴现提高,使得他们只关注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期利益,进而失去了战略规划的远见,采取了不利于集体发展的短视行为。这种只关注当前问题和即时回报、忽视长远目标的短视行为容易使个体做出冒险行为,比如 以往研究中提到的吸毒行为、不健康饮食行为、问题饮酒等。此外,个体还有可能更频繁地参与赌博、更高概率地向私人借贷者借取高利贷、更不愿意购买健康保险以及更高概率地出现暴饮暴食等情况。
由于金钱稀缺所引发的不利社会比较会降低消费者的自尊。为了应对这些负面的情感反应,消费者会采取措施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例如,购买高级手表、服饰等地位性消费来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与社会价值。
金钱稀缺还会对个体的工作状态及行为效率产生影响,降低工作热情。这是因为个体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最为重要的金钱问题上。对经济稀缺的感知会降低工人的组织承诺、工作努力程度以及采取积极行动的意愿。当员工感到自己的薪酬未达到预期或者面临很大的经济压力时,就会产生负面情绪,自我管理能力减弱,工作努力水平降低,进而影响工作绩效,并且会更加看重个人利益而非集体利益,从而产生自私的行为。
在消费行为方面,经常被提及的是补偿消费。当人们感受到金钱稀缺感时,会倾向于通过消费来弥补自己在金钱上的剥夺感。过往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发现,例如,金钱稀缺会使消费者倾向选择稀缺的产品,从而降低金钱稀缺带来的负面情绪;金钱稀缺情况下,消费者为了追求经济价值的最大化,会倾向于选择那些更易于保存和拥有的实用性消费而非享乐性消费;同时,金钱稀缺还会降低反享乐型消费,例如恐怖影片、鬼屋等;此外,金钱稀缺还会使消费者更注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和成本和使用寿命;金钱稀缺使消费者偏向于选择更为熟悉和喜爱的产品,偏爱带独特标识的产品,还喜欢通过食用高热量食物来恢复安全感。
3金钱稀缺影响消费的心理机制
3.1基于稀缺理论的自我调节模型
依据稀缺理论,资源处于稀缺状态时会让个体产生稀缺心态,而这种心态会对个体的认知功能以及决策过程施加影响。处于稀缺心态之中,个体的注意力会主要聚焦在稀缺的资源上,对其他方面则有所忽视。与此同时,Cannon 等人提出了有关稀缺感的自我调节模型。以稀缺理论为基础,当个体感知到自身处于稀缺状况时,会出现不良情绪影响,并且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也会被减弱。为了让被削弱的个人控制得以恢复,缓解这种不良影响,个体通常会自动会投入更多的努力,以求缩小现有资源与需求资源之间的差距,但当个体意识到即使投入更多努力也无法短期内解决稀缺状态时,就会通过获取其他资源来弥补这一心理上的缺失,通过其他方式来恢复自我控制。
雷亮(2020)研究发现,当个体产生稀缺感时,会增加其补偿性行为,例如,学者们发现在经济衰退的情形下,消费者反而会购买更多的口红等化妆品;金钱稀缺的威胁之下,个体倾向于食用高热量食物,以此来弥补金钱稀缺所带来的不安全感,这些情况都意味着启动了控制恢复路径。
3.2基于自我维持及自我完善的心理机制
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理论研究指出人类具有导向自我维持与捍卫、自我成长与扩张两种基本动机体系。金钱稀缺可能引起消费者自我效能感、自我价值感的降低,影响自尊,为了维持积极自我的形象,低自尊者可能借助公开炫耀消费弥补自尊,或者通过地位彰显来进行自我表达。
上述现象同样可以视为一种自我定义和身份认同。根据象征性自我完善理论,消费可以支持自我定义和阐明身份。当个体感受到不确定或威胁时,会通过替代性行为弥补这种不确定状态,这就是补偿性假设。根据这一理论,当个体在一项关键活动中遭遇失败,之后在与此相关的任务中就会表现更好,而在不相干的任务中表现较差。
研究还发现,当个体感受到金钱稀缺,对自我定义不确定或受威胁时,更易展现物质主义倾向,对财富与所有物的追求更强烈,个体可通过特定炫示消费、公开消费行为强化自我,支持身份定义。尤其是在社会位置遭遇挑战时,公开的炫示消费,如对高档物品或服务的消费,成为弥补自尊、修复地位或身份的重要途径。
4结语
4.1不同视角的心理影响机制
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基于自尊维持及自我完善的心理机制和基于自我调节模型的控制感补偿机制,但在复杂的人类心理和行为领域中,还存在其他尚未被发现的影响机制。例如,从社会认同理论的角度出发,研究金钱稀缺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影响差异。
4.2长期金钱稀缺对心理影响的演变过程
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短期金钱稀缺对个体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但长期的金钱稀缺对心理的影响并非一蹴而就的,存在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长期的跟踪调查,观察个体在金钱稀缺环境下的消费心理、行为的演变过程,以及这种演变对他们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包括家庭关系、社交活动和职业发展等。
通过更多视角、更加深入的研究探索,丰富金钱稀缺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金钱稀缺通过不同的心理机制作用于消费行为的多维度研究,为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市场消费结构化升级提供更多的参考。
5参考文献
樊亚凤, 蒋晶. 财务约束感对消费者多样化寻求行为的影响及心理机制[J]. 营销科学学报, 13(2), 56-70.
景马良. (2012).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分析. (硕士), 陕西科技大学.
雷亮, 王菁煜, 柳武妹. (2020). 稀缺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基于一个更加整合视角下的阐释. 心理科学进展(05), 833-843.
李雪梅. (2010). 新时期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 (硕士), 重庆师范大学.
聂瑞虹, 周楠, 方晓义. (2017). 家庭经济压力与青少年发展:文化的调节作用. 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
作者简介:刘辉(1980,09-22),女,满,河北省承德市,本科(已毕业),无职称,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